长城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保护长城,既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也是我国政府的庄重承诺。在长城保护战线上,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国家队”,十一年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长城的可持续保护贡献智慧,为国家长城保护行动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 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室同仁凝心聚力,应用性研究更加专业化,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团队意识不断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智库作用更趋明显,日益成长为我国长城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力量。长城的日常保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文化遗产监测、执法督察、展示利用研究、对外宣传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提升长城保护管理水平 针对长城保护工程在前几年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在2017年调整思路,加强立项层面的管理,在事前就严格把关,确保长城保护工程质量,同时加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实行工地检查制度。在长城保护工程管理上,建立起从立项到施工的监督检查体制,侧重于事前把关、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我们发挥优势,给予全力配合。2017年,我们审核了90多项长城保护工程立项文本,提出了专业意见;组织检查组赴青海开展长城保护工程实施情况,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和处理建议,并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检查报告。为今后开展长城保护检查工作摸索出了有效方法。 为加强对长城沿线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2016年和2017年,国家文物局举办了两期长城保护管理培训班,完成了对长城沿线97个地市级长城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轮训。我们协助办班,并就长城监测管理理念、长城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授课。此外,我们还受邀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举办的长城保护管理培训班进行授课,做好长城保护的“宣传队”和“播种机”。这项工作还将持续开展下去。 针对长城保护工程施工中缺乏标准规范的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长城保护工程施工操作指南》编制工作。根据长城特点,在总结多年长城保护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从施工管理、材料要求、工程分类、工艺技术要求等方面制定了较为详细和规范的指导意见,目前《操作指南》初稿已经正式报送国家文物局。 根据国家文物局安排,我们参加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的长城保护监督性调研组。参与了会前资料准备和对辽宁、山西两省的全程调研,参编《长城保护专题调研报告》,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行动 开展雄安新区长城调查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安排,为配合雄安新区考古调查,我们完成雄安新区战国燕南长城调查。通过实地踏勘与历史调查资料比对,对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境内的战国燕南长城进行了全线调查,纠正了长城资源调查数据的错误,明确了走向,并采集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标本,证实了战国燕南长城的时代,编制完成了《雄安新区燕南长城调查报告》,为雄安新区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奠定良好基础。 宁夏三关口长城实地培训 加强长城信息化平台建设 推动长城遗产监测工作 长城体量庞大,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从2014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就启动了长城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升级工作,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委托我们实施。通过对长城资源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建立了包括所有调查数据成果在内的长城资源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长城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和以“中国长城遗产”命名的公众网。2016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后,已经开始试运行。通过2017年试运行阶段,系统运行平稳,功能逐步完善,为促进长城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在长城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中长期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长城”网日常运行正常,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长城信息,解决了专业数据与社会公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建立长城文化遗产监测体系,既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要求,也是对长城这种点多面广,分布于郊野环境超大型遗产的管理要求。为此,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长城监测预警体系预研究。我们结合长城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和管理实际需求,以长城资源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完成长城风险因素分类、统计分析,并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程度等进行研究,梳理与分析长城监测重要点段与分布基础数据,为长城监测平台建设做好数据和科学研究基础。 2017年启动监测试点工作;同时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项业务费支持下,初步完成长城监测巡检系统移动终端研发工作,利用手机APP就可以开展长城日常巡查和监测工作。期待通过前期研究与试点相结合,人工巡查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建设和完善长城文化遗产检测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