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以空间视角解析近代中国经济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8-02-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永帅 参加讨论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与传统时代相比,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生成与演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结构,以及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变化等,是经济史学界常谈常新的话题,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变化是在怎样的空间机制下产生的,是怎样在空间上扩展的,以及这些变化使中国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地理格局等问题,却是以往的研究很少关注的。由吴松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一书,在关注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时间进程的同时,主要以空间的视角,全面而深入地解析近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较好地回答了以上问题。
    该书以“‘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为理论框架和独特切入点,并认为“港口—腹地”是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的主要途径,也是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港口/口岸是西方先进生产力最先登陆的地方,近代中国经济的成长正是由口岸沿着主要的交通线向各自的腹地扩展的。因此,这一切入点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动力、方向、区域差异成因,以及沿海和内陆腹地的关系、经济规律支配下的经济区的形成。通过对“港口—腹地”互动关系的深入考察,发现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特征,得出如下诸多认识,可以让人对“统一性”的中国和“多样化”的中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口岸城市是先进生产力首先形成的地方,但是近代中国有100多处通商口岸,即意味着不同地区经济变迁的空间路径是不同的。如果把不同的口岸以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分为沿海、沿江、沿边三种不同类型的话,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便大致是沿着“自东向西”和“由边向内”两个方向展开的。从全国层面看,沿海口岸在全国的影响远远超过沿边口岸,影响的空间范围和区域人口数量都要大得多,因此,“自东向西”是主要的方向,“由边向内”则是次要的方向。而从区域的尺度看,沿边省、区由于与沿海口岸的距离遥远,受沿海口岸的影响较小,因而在本省、区内口岸开放之前,其经济变化不仅不明显,而且仅涉及少数行业和部门,涉及的地方也非常有限;随着本省、区内口岸的开放,其经济变迁的内容大为扩展、速度明显加快。从这个意义上讲,沿边省、区的经济变迁,“由边而内”显然才是更主要的方向。
    在“港口—腹地”的互动作用下,近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一幅不同于以往的空间图景,由此,大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近代的经济地理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国和地区间的物流轴主要指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中心;二是全国交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以港口城市为指向,将港口城市和其腹地连接起来是决定新式交通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带的主要工业城市中,一半以上是通商口岸,非通商口岸的主要是东北和华北利用本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或重工业城市;四是沿海、沿江、沿铁路成为城市主要分布地带,由于沿海、沿江口岸城市的迅速发展和新式轮船、公路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兴起,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的特点更加突出,而进出口贸易和新式交通以及矿业的发展,使得那些位于港口连接腹地重要道路上的近代交通中心及重要矿山,成为城市的另一个分布地带;五是区域经济中心由传统的行政中心城市转移到口岸城市和交通中心,从而使原来的行政中心转移到经济中心,或出现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双峰并峙的局面;六是以沿海主要口岸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以它们的腹地为空间范围,形成了口岸城市与其腹地通过主要交通道路保持联系的六大经济区,口岸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人员和贸易往来、资金流动、技术和信息传播,成为各经济区内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七是中国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从南北差异为主转化为东西差异为主,使近代中国大体形成了“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的区域经济差距。
    以上认识是从宏观上对近代中国经济变迁整体面貌的描述,也是对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个区域经济变迁共性的总结。除此之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还将全国划分为江浙沪、华中、西南、华南、闽台、华北与蒙古高原、西北、东北八个区域,分别深入探讨各区域近代经济变迁的背景、空间过程和内容,以及对各区域的近代经济地理面貌进行深描,刻画了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多样化的区域图景,充分说明受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制约,各区域的现代化进程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凡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历史上工商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现代经济的发展就要缓慢一些,现代化水平就要低一些;由于沿边口岸以外的各个区域,大致都要通过沿海口岸走向世界,因此,凡靠近沿海口岸的区域,现代经济的发展就会快一些,现代化水平也会高一些;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区域经济变迁的主要内容、现代化成长的主导因素、现代经济的规模、结构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合理与恰当的空间布局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和长远发展,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尤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现代的中国直接接续近代的中国,近代的许多事物不仅直接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从空间的视角解析近代中国经济变迁,可以明晰当下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为当下中国经济的合理布局提供历史维度的解决思路。当前中国经济的布局,既需要从全国、全球的视野来探讨,也需要考虑各区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特殊性对区域经济面貌的塑造。
    中国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也是被动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对中国侵略的一面,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必要的,近代中国经济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特征也正源于此。但是,融入全球、走向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控诉西方血腥侵略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研究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探寻近代经济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广泛利用了旧海关史料等新资料,以“空间”这一在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研究中很少为人注意的新视角,得出了对近代中国经济的新认知。总之,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变迁,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从“统一性”与“多样化”两个方面描绘近代中国经济的面貌,才可以勾勒出近代中国完整而立体的经济图景。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