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父一生从教,86岁时去世。他遗留下的一张民国时期的师范毕业证,被我们一家收藏起来,视为珍宝。 这张师范毕业证长32.1厘米,宽26.4厘米,纯手工制作,用颜体毛笔字书写。从右至左,最右侧正中写着“毕业证书”,正文写着“学生杨德高系云南省泸西县人,现年十七岁,曾在本校普师部第十五班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证书已呈请厅验,特给此证以资证明”。后面贴着伯父当年的照片,英姿飒爽。左侧的单位和署名是“云南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校长马国泰”,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证书早已陈旧泛黄,折痕斑斑,边角还有残损,有的字迹、红印章依稀可辨,仿佛那段历史般渐渐模糊。 1930年,伯父出生于云南省泸西县东山乡石坎村(现属弥勒市东山镇)。在他年轻时代,家乡土司横行、兵匪作乱、政局动荡,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因此他立志求学,以改变家乡、报效祖国。1947年,苦读多年并精心准备的伯父到泸西县城参加了“省立泸西师范”的招生考试。 听父亲说,发榜那天,伯父惊喜看到了自己红榜题名。没想到,一个富家公子却突然跳出来和伯父争抢,说红榜提名的是他,并盛气凌人地辱骂伯父。原来,他和伯父居然同名同姓。伯父虽是山里人,但是有胆识,有自信,他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此事惊动了师范学校领导,经过校方派人查阅试卷,才核实出真相,最后录取了伯父。 当时,“省立泸西师范”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的“四大革命摇篮”之一,思想开放、师资雄厚、人才济济。伯父在校学习的三年,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学业也大有长进。毕业后,伯父回到家乡彝山,凭借着师范资历,与几个彝族青年一起,创办了家乡前中心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举家迁移到了异乡竹园镇,又凭借师范学历加入教师队伍。几年后,他因为学历、德行和业绩过硬,被选拔到校长岗位,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伯父遗留下的师范毕业证,是一个旧时代艰难的缩影,是一个先辈昂扬奋起的见证,也是一个家族珍贵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