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意识形态问题首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2-2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毕芙蓉 参加讨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样,意识形态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甚至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马克思是最早使用德语“意识形态”一词的人,发明这一词汇的则是法国人特拉西。特拉西以这一法语词汇指称观念学说,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形成。拿破仑蔑视反对皇权制的特拉西和他的自由主义同伴,称他们为脱离生活的空想家、幻想家,并赋予“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完全否定的意义。这一术语的贬义的解释在19世纪上半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马克思一开始也完全是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但当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得到了更为准确的界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青年黑格尔派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因为青年黑格尔派们只会叫嚷一些“震撼世界”的词句,把意识看作“变为某种独立的东西”,看成是唯一的敌人,用词句来反对词句。这显然承袭了前述“意识形态”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意识形态”概念做出了新的界定。马克思这样写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意识的社会生活基础,同时指出意识形态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类似于“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那么,这种“倒影”式的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界定。“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商品拜物教意识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商品拜物教性质,“是属于生产过程支配人而人还没有支配生产过程的那种社会形态的,但在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中,它们竟像生产劳动本身一样,成了不言而喻的自然必然性”。
    在马克思那里,阶级对抗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反映,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虚假意识体系。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性质的这一结论,在列宁和阿尔都塞那里得到了重新认识。
    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贫穷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范例。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在这种社会条件和思想背景下,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重新考虑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本身,并对它作了如下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继承者们把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划分转移到意识形态内部,区分了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同时把意识形态的功能扩大到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正因为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因而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更,原本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形式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观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人类社会把意识形态作为自己呼吸的空气和历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来”,“人类通过并依赖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体验自己的行动”。尽管“意识形态所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关系的条件,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但无法设想没有意识形态的社会。所以,意识形态问题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