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邓均吾原名邓成均,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心潮篇》、《白鸥》、《遗失的星》等作品。邓均吾曾是《浅草》、《创造季刊》编辑,《红岩》杂志主编,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文革中遭到迫害,于1969年病逝,时年71岁。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1月5日,邓均吾出生于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均吾入其祖父的私塾读书,接触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邓均吾岁父亲到河北上学,仍受正统儒家教育,但开始接触一些新书刊。 辛亥革命后,邓均吾全家自河北返回四川。 民国元年(1912年),邓均吾考入重庆广益中学。 民国五年(1916年),就读于重庆广益中学,酷爱新旧诗词,结识吴方吉,交往甚密。 民国九年(1920年),邓均吾离家远行,从重庆沿江东下上海,寻求人生的新理想。 民国十年(1921年)4月,在上海泰东书局编辑所工作,海结识了郭沫若和成仿吾。同年冬天,邓均吾参加创造社,是创造社在国内发展的首批社员之一。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与林如稷等组织浅草社,创办《浅草》文艺季刊。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下半年起,邓均吾和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一起编辑《创造季刊》。 民国十二年(1923年)同郁达夫、成仿吾主办《中华新报》副刊。 邓均吾在“泰东”没有固定工资,仅靠编稿等不固定收人维持生计。民国十三年(1924年),浅草社的林如稷、陈翔鹤先后离去,《创造日》、《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皆相继停刊。创造社前期活动趋于停止。同年夏天,邓均吾六旬老母邱氏正在病中,他便离沪返川。 邓均吾自民国十三年(1924年)下半年返川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半年,相继在湘西川军陈渠珍部任书记,在古蔺县立小学任教,在北碚温泉工作,在重庆联中和广益中学执教,为生计东奔西走,很为苦闷。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三一”惨案和“四·一二”政变,使他看到反动派的面目,他在痛苦中探求人生道路,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和介绍苏联国情的书刊,逐步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时期,他的文学活动不多,创作新旧体诗词《乌江道中》、《野菊花》、《友谊》、《青山潍,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友人介绍再次赴沪,在杨伯凯、任白戈、沙汀等积资创办的辛垦书店译书,预支稿费维持生活。他翻译了英国著名科学家汤姆生的《科学概论》,被恩格斯称赞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人类悟性论》,均由辛垦书店出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底,邓均吾再度回川。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邓均吾积极倡导兴办古蔺县立中学,并出任教务主任、校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古蔺时,他支持学生参加红军。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秋,邓均吾到成都,在《大声周刊》社工作。 1938年初,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被选为分会理事,任研究部负责人和《笔阵》编委,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进步文艺工作者,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邓均吾常与车耀先及党员作家周文、沙汀、赵其文等往返,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锻炼中,邓均吾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邓均吾因老母病故,返回故里。按照党组织的委派,从1939年秋至1941年春,任中共地下党古蔺县委书记,以教育职业为掩护,对该县地下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该县开展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工作皆有较大贡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邓均吾按照上级指示,撤离古蔺,利用同乡关系随赴彭水县任县长的朱彦林在县政府任秘书。他在彭水县立足后,协助上级转移隐蔽党员,并协助在该县建立特别支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邓均吾按照党的安排再返古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邓均吾任古蔺县教育科长;利用中学校长及县参议员的公开身份开展合法斗争,掩护地下党的秘密活动达四年之久。后因有‘戴红帽子”之嫌,被当局撤去校长职务,旋到北碚、金堂等地中学任教。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邓均吾又随同乡朱彦林宦营山县长之便,任营山晋德中学教席,兼县政府秘书,他利用县政府秘书工作搞情报工作,在危急关头多次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1949年3月,邓均吾到重庆,经民主人士柯尧仿介绍在参议会任秘书。此时他失掉了党的组织关系,仍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联系民主人士。 重庆解放后,邓均吾全力投入人民政权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9年后,邓均吾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20世纪50-60年代,邓均吾历任重庆市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奔腾》和《红岩》主编,并长期兼任重庆文史馆馆长。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邓均吾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他的许多诗词,被颠倒是非的随意阉割、曲解,打成“反诗”、“毒草”。邓均吾虽横遭迫害,但对党一片忠心,对前途仍充满希望。他告慰好友:‘请君放眼量风物,环宇同温会有时”(《酷热中答人问讯》)、“时间催物化,万古不曾停,~。”(《暮春》)。 1969年9月3日,邓均吾受文革迫害,因病逝世于重庆,享年71岁。 1979年2月,中共重庆市委在市政协礼堂为邓均吾举行追悼会,并予以昭雪平反。 邓均吾的作品 译有《人类悟性论》、《希腊神话》、《科学概论》、《贫民》、《虚无乡消息》等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集《心潮篇》、《白鸥》、《遗失的星》、《邓均吾诗词选》等。 1937—1939年,邓均吾在成都《建国日报》、《兴中日报》和《大声》周刊工作,写了较多报道和短评,但因不知其所用笔名,无法全部收集。经过多方查找、收集,邓均吾现尚存的有散文评论65篇。 邓均吾是蔺中校长? 古蔺中学创建于1933年,著名诗人、翻译家、郭沫若的战友邓均吾先生曾任蔺中校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邓均吾积极倡导兴办古蔺县立中学,并出任教务主任、校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邓均吾任古蔺县教育科长;利用中学校长及县参议员的公开身份开展合法斗争,掩护地下党的秘密活动达四年之久。后因有‘戴红帽子”之嫌,被当局撤去校长职务,旋到北碚、金堂等地中学任教。 邓均吾的子女 邓颖,国家水利电力学者 邓立群 邓季方,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师 邓宪云 邓宪彤 人物评价 综合评价 邓均吾一生治学勤奋,学风朴实,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直至临终。他认真研读我国学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和文学名著,具有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他熟读古典诗词、曲,尤其是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具有比较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他翻译过海涅、莎士比亚的诗歌,系度过欧美、俄国、印度等许多国家诗人的诗,尤其爱读彭斯、雪莱、海涅、歌德、普希金的诗篇,扩展了诗的视野;他刻苦自学英文,具有较强的笔译能力;他对民间文学、地方戏曲也广发涉猎,视野开阔,因而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境界,能够写出较好的诗词。 他写作态度严谨,“蕴藉能守文”,“不芶著笔”。无论写诗作文,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认真修改,从不轻易发表,更不草率成集。从一九二一年以来,他虽然写作了不少诗词,但未曾自己编选出版过一本诗集。 名人点评 “‘文如其人’。在我们的长期交往中,邓(均吾)老为人给我的印象也是清醇,真挚,而且淡泊自甘,朴质谦谨。早在二十年代之初,他曾经同郭(沫若)老、成(仿吾)老一道为中国新文学事业尽过一份力量,他的新诗曾经得到过他们的赞赏;就是他的为人郭老也是赞赏的:既‘不是书呆子,也决不是胸有城府的人’。尽管郭老、成老对于我国革命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声望日高,均吾同志也常加赞扬,但却从未向人讲过这段二十年代的往事。”(作家沙汀评) “在编辑所里有一位四川人邓均吾,这要算是我在马霍路上遇着的一粒砂金。他很年轻,在当时怕只有二十三、四岁的光景,但他的态度极其冷静,就像是一个冷静的结晶体一样。”“他那诗品的清醇,在我当时所曾接触过的任谁那一位新诗人之上”。(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评) 邓均吾的诗有真挚的情感。(教育家成仿吾评) 邓均吾是古蔺的文学大师,邓均吾是80万郎乡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邓均吾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诗人、翻译家,是古蔺人的骄傲。古蔺人不能忘记邓均吾!(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吕进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