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洛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村落仪式传统的百年兴衰好比小剧场演绎大历史。义和团与天主教的冲突让高洛村成为中国近代史风云交汇之地,反映了近百年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乐社和仪式音乐兴衰、乐师的代际传承,又与教派冲突、革命、战争、改革开放等时代风云相呼应。在村落历史舞台上表演的不仅仅有乐师,还有意大利传教士、乡村秀才、义和团的后人、音乐会的传人、满族贵族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演绎了一幕幕时代与人生的悲喜剧。 村落传统重建中的仪式组织和节日庆典 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或称社会,是广义庙会之一种。而绝大多数社火是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特别是在元宵节举行的。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社火是民众在祭祀天地、求神祈雨、朝山进香、迎神赛社过程中所扮演的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锣鼓和民间舞蹈等表演艺术。人们在元宵节里敲锣打鼓、列队游行的风习,名谓“闹元宵”,它承载着先民春祈秋报,追祖敬远的传统。河北乡村至今还活跃着民间音乐会,这些村落组织也是神社,它们以祭祀和社火仪式为通神的媒介,以适应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为旨归。这些民间神社分布于河北冀中平原的近畿地区,具有跨越世代的传承历史,显示出共同的行会制度和信仰。音乐会自称为“神社”,有“神堂”,逢年节要敬神礼佛,祭坛,超度亡灵。音乐会通过仪式表演,的确在不断强化着传统社区的礼仪道德,增强了村民的公德意识和凝聚力。南高洛音乐会、北高洛音乐会、南高洛南乐会、北高洛南乐会,它们是灯会,也是神社。音乐会维护公德,忠于礼乐制度,他们有自己的认同,在村落社会具有凝聚力。音乐会秉持的这种公德,它是超越具体的宗教或信仰的。 图表3 南高洛音乐会概况 村史、庙记、会碑等构成村落叙事的主要文本类型,它们的内容涉及灯会的会名、坛场、历史沿革、组织结构,有形和无形资产,如乐器、曲目、经卷、神图、吊挂、幔帐、灯具、龙牌等,反映了民间仪式生活和社会历史面貌。音乐会有不少名称,如灯会、神社、善会、蓝旗圣会等。功德碑属于乡村神社最常见者。立碑时间在春节和灯节,配合社火仪式而展示,表彰捐资功德,交代捐款数目、捐资人姓名、捐资用途、开支情况,用途主要为神社运行,神堂建设,神图、神像、经卷、乐器、吊挂绘制和购买等费用,文体采用传统套路,落款按照甲子纪年法,通常要写明制榜者姓名。上述功德碑和会碑等,它们有着共同特点:首先是公共性、公益性和村社专属性;其次是应时性,季节性重复使用,在特定仪式空间加以展示;再次是神圣性。功德碑在语言使用上模仿佛教、道教经卷语体,维护礼乐制度、传统观念与传统秩序。 高洛村有南北纵向的巷道,东西走向的大街。大戏楼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高洛由此分出南北两落。北高洛位于高洛村的东北端,东面滨临拒马河。在南北分界的十字路口北端是大寺,周围是集市,有戏台,西街北头是三义庙,南头是真武庙,后街西头是龙王庙,前街西头是五道庙,东头是三官庙和刘爷庙,东大街有白衣庙,小南头有观音堂。这些小庙围绕福岩寺如同众星捧月。北高洛的音乐会在大寺原址的土屋里演奏音乐,设坛祭祀。北高洛南乐会在白衣庙设坛。南高洛音乐会以文普寺原址作为官房子。南高洛的南乐会在观音堂设坛敬神。灯节期间,南北高洛村的神社包括北灯会(福岩寺)、南灯会(文普寺)、东灯会(白衣庙)、西灯会(西街三义庙),各自依托庙宇,搭灯棚、设神堂、挂神像、开坛诵经、歌舞娱神。神社(包括各种名目的会如灯会、善会、香会、佛事会、音乐会)通过灯节营造神圣空间,利用各种传统文化符号,利用多种媒介,包括身体语言、书写文本,音乐和诵经、神图、神像、经幡、吊挂、灯光、龙牌、碑刻、旌旗、服饰、科仪,以及香炉、香火、香案等,将这些象征意义浓厚的符号进行系统组合,传达意义。村民通过祭祀祖先、参加集体性的迎神赛社活动,也为了感谢神灵的恩赐和保佑,回报神灵给予的丰收和平安,并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向神明烧香叩拜、奉献祭品或为公益活动捐助钱财。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北髙洛村,元宵节闹社火是音乐会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按照村民的说法,高洛村打早就有闹花会庆丰收的习俗,至今仍保留有音乐会、南乐会、少林会、狮子会、秧歌队、西洋乐队和一个梆子剧团。每年这个时候村里比过年还热闹,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音乐会的演奏要持续五天时间,特别是每天晚上,观看演出和参与活动的多达上千人。正月过节,灯节是高潮。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不少学者来到村里调查音乐会。下表是1995年、1999年和2006年南高洛村灯节的仪式活动。 图表4 南高洛音乐会灯节坛祭仪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