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南京江宁汤山葫芦洞先后发现了两件人类头骨化石及大量古动物化石,其生活的年代大体与著名的“北京人”中期相当,说明在几十万年以前,原始先民就开始在南京地区生息繁衍,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几十万年前出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到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时期长江岸边、秦淮河畔出现的原始村落和人类聚落,南京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汤山葫芦洞 揭示旧石器时代人类史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南雷公山上的葫芦洞属于奥陶纪灰岩溶洞。1993年,人们对这里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发现了古生物化石。此后,南京市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先后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直立人头骨化石两件、牙齿化石一枚,以及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经研究分析,葫芦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至少有6目15科22属24种,其中有肉食目的棕熊、中国鬣狗、虎、豹,偶蹄目的肿骨鹿、葛氏斑鹿、水牛,奇蹄目的梅氏犀、三门马以及长鼻目的剑齿象。对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年代进行的测量分析表明,葫芦洞文化层的堆积从50万年前开始。 两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先后被进行了复原研究。1号直立人头骨保存比较完整,有顶骨、额骨、左眼眶以及部分面颊和鼻骨,初期因测定方法差异,断定其年代距今50万年至35万年,为一个21—35岁的成年女性。复原后测定的脑容量为876毫升,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的下限。这个头骨脑量较小、额叶窄而扁平、顶叶短而隆起程度小、小脑低矮内收、脑较低,具有与印度尼西亚、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直立人共同的一些形态特征。2号直立人头骨化石保存完整,有额骨、头骨、枕骨等部分,经测定其年代距今约24万年,为一个30—40岁的成年男性。复位后计算出的顶骨面积为113.5平方厘米,脑容量为1240.4毫升,再根据其头骨形状、轮廓等特征,科学家推断其为早期的智人头骨。 汤山葫芦洞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汤山古人类头骨化石对认识和探索古人类特别是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入选了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湖熟文化 江南地区先进的农耕文明 在中原商文明日臻鼎盛之时,江南地区的先民也开始了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文明进程,创造了以宁镇地区土著居民为主体的湖熟文化。 湖熟文化是江南商周时期的地方土著文化,与河姆渡文化齐名,距今4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宁镇地区和皖南东部约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51年,因在南京江宁区湖熟镇首次发现这一时期遗存,考古学上遂命名为“湖熟文化”。 1951年,南京博物院组织考古队对紧靠湖熟镇的城岗头、前岗、梁台、老鼠墩、馒头墩、船墩、木鱼墩等多处湖熟文化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古发掘。目前发现的湖熟文化遗址已有两三百处,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石器以刀、镰居多,陶器上有丰富的纹饰,如几何纹、绳纹、堆纹等,同期有箭头、鱼钩、削刀等。 后世发现湖熟文化遗存的主要地点大都位于土墩上,为高出周围数米的“台形遗址”,墩内往往有墓葬。记者此行探访了两处保存较好的遗址:船墩和梁台。 据1952年南京博物院集刊《南京附近考古报告·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记载,船墩“在叉河东岸圩田内,兴旺村北偏西约九百公尺,馒头墩东北约二华里。墩的面积约三百平方公尺,是一船形土墩”。在1951年发现的湖熟文化遗址中,船墩面积较大,出土的陶片尤多,被南京市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踏着初融的冬雪,记者在船墩遗址看到,刻有“船墩古文化遗址”字样的遗址文保碑立于船墩脚下,字迹已显风化模糊。墩顶建有两个大型考古棚,每个棚内均有十个两三米见方的考古探方——距1951年的考古发掘已过去60余年,这些考古现场是南京市江宁区和南京大学联合再次发掘的。由于记者赶到现场的时间较晚,且时值年末,并未在现场采访到考古人员。 梁台是发掘最早、发现文物遗存最多的湖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湖熟镇梁台街和405县道交口。记者在现场看到,刻有“梁台古文化遗址”字样的文保碑处于台下的菜地里,台顶已被当地村民进行水泥硬化,作晒场和家禽宰杀用,还停了几辆机动车,坡下还开辟了砂石厂。据《南京附近考古报告·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记载,在梁台曾发现石锛、陶纺轮、陶网坠、陶垫。在台东部断层中,“有一公尺厚度的贝壳遗存”。记者此次在梁台南坡也发现了不少破碎的红色、灰色陶片,以及厚厚的贝壳层,许多年久风化的贝壳用手轻轻一碰就变得粉碎。距离初发现已过去60多年,梁台的文化遗存如旧,而保护工作可能仍需加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