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吴英:唯物史观 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5)

http://www.newdu.com 2018-03-12 《史学集刊》 吴英 参加讨论

四、在揭示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意义上,唯物史观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哲学
    俞吾金教授肯定唯物史观是哲学的论断是依据两位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个人标准做出的。这两位学者分别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前者认为,实证科学不探讨人生的意义,而哲学是探讨人生意义的,而唯物史观肯定是探讨人生意义的,所以是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后者认为,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而实证科学是关于“存在者”的学问,而唯物史观明确表明自己是关于“社会存在”的学问,所以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我们同意俞吾金教授有关唯物史观是哲学的论断,但不同意他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根据有三:一是俞吾金教授提出的界定哲学或实证科学的标准是否具有普遍性,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标准是不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标准?我们查阅《辞海》会发现,它对哲学的定义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体”。相比胡塞尔或海德格尔,《辞海》的定义应该是更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根据《辞海》的定义,谁能否认唯物史观是有关人类社会的总体性知识。很多西方著名学者都承认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哲学。像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就认为:“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甚至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抱有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历史哲学,它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37)二是俞吾金教授提出的哲学研究的“存在”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研究的“存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俞吾金教授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生的意义;而马克思所说的“存在”是指“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8)生活过程当然包括人生的意义。从这个标准看,唯物史观当然也是一种哲学。三是唯物史观不仅研究人生的意义,而且提出了研究人生意义的正确路径。人生意义或价值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从唯物史观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看,研究人生的意义自然需要剖析其所在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不同时期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变化也需从现实生活,尤其是经济基础方面加以剖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是以满足较低层次需要为基础的,其中生活价值的自我实现是要在依次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我们曾经专门论述过哲学是科学的问题,“哲学应该是在世界最高的普遍层次上研究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并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门总体科学”。(39)也就是说,一种理论既可以因为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而成为实证科学,也可以因为它同时揭示了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而成为一门哲学。唯物史观正是在这双重意义上既是实证科学、又是哲学!
    注释:
    ①参见俞吾金:《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②参见段忠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
    ③参见邓晓芒:《“柯尔施问题”的现象学解:兼与徐长福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张廷国、梅景辉:《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意义上的“实证科学”:由俞吾金教授与段忠桥教授之争所想到的》,《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
    ④参见徐长福:《求解“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⑤恩格斯曾经告诫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⑧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质、人中能引申出人们的一切关系,也就很自然了。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黑格尔本人在《历史哲学》的结尾承认,‘他所考察的仅仅是概念的前进运动’,他在历史方面描述了‘真正的神正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3页。
    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0页。
    ⑩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63-364页。
    (12)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16页脚注②。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6页。
    (15)例如在总结自己研究方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592页。
    (16)[法]保尔·拉法格等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87-88页。
    (20)拉法格等著:《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1页。
    (21)拉法格等著:《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24)这些文献包括:《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包括初稿和复信)和《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等。
    (25)吴英:《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6)马克思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
    (30)如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样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页。
    (32)例如恩格斯指出:“布丁的滋味一尝便知。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感性知觉是否正确便受到准确无误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我们关于能否利用这个事物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要想利用也决不会成功。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06-507页。)
    (33)人类学笔记又称民族学笔记,是指马克思研读科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佐姆的《法兰克人法和罗马法》、道金斯的《不列颠的原始人》等著作写下的笔记。
    (34)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研读施洛塞尔的18卷本《世界史》、博塔的《意大利人民史》、科贝特的《英国和爱尔兰的新教改革史》、休谟的《意大利人民史》、马基雅弗利的《佛罗伦萨史》、卡拉姆津的《俄罗斯国家史》、塞居尔的《俄国和彼得大帝史》、格林的《英国人民史》等著作写下的笔记。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62页。
    (36)注的内容是:“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农村公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关于这个解体过程,我曾经试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6年斯图加特第2版)中加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1页。)
    (3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38)原文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页。
    (39)庞卓恒、吴英:《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史学集刊》2017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