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簡:諸取有辠 整理者:扜關,即傳世文獻中的扞關。漢陽關:地名,具體不詳。[1] 按:由簡文不難看出,“扜(扞)關、漢陽關”都與“蜀巴”之地的交通有關。扞關位於秦巴郡東部,而漢陽關則位於秦漢中郡,毗鄰秦蜀郡北部。《太平寰宇記》卷一三三“褒城縣”:“漢陽關在縣西北,即漢時所立。”《陝西省志》第二卷《行政建置志》:“漢陽關,故址在勉縣東北,漢代設置。” 據此條簡文“諸取有辠䙴(遷)輪〈輸〉”,聯繫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呂不韋遷蜀的事件,我們推測,漢陽關的設置很有可能可以上溯至戰國時期。漢陽關地處通往巴蜀的陸路要衝,扞關則地處通往巴蜀的水路要衝。自蜀地出此二關,即被認為已越出“蜀巴界”了。 第82+83簡: 諸相與奸亂而䙴(遷)者,皆別䙴(遷)之,勿令同郡。其女子當䙴(遷)者,東郡、參川、河內、穎(潁)川、請(清)河、河間、蜀巴、漢中…… 按:據“勿令同郡”一語可知,“其女子當䙴(遷)者”一句之後皆為秦郡名,對於歷史地理研究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簡文所舉郡名,都見於辛德勇先生考證的 既明此,則據簡文可知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前,秦確曾設有河內郡。馬非百先生推斷:“河內立郡之始,似當在昭王時。” 第73+74+75簡: 泰山守言:新黔首不更昌等夫妻盜,耐為鬼薪白粲……丞相議:……琅邪(琊)郡比。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設置琅琊郡,故此條簡文頒佈的上限為公元前221年。又據同組第56簡:“廿六(八?)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狀、臣綰受制相(湘)山上。”則上述簡文頒佈的下限蓋為公元前219年,並且很可能就是在該年頒行此條律文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此行“上泰山”、“登琅琊”,“丞相隗狀、丞相王綰” [1]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76頁。 [2] 陝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陝西省志》第二卷《行政建置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661頁。 [3] 參嚴耕望《漢唐褒斜道考》,《唐代交通圖考》第三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第701—754頁;李之勤《關於褒斜道的名實問題》,載李之勤《西北史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37頁;王子今《咸陽—長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綫路的轉換》,載王子今《中國古代交通文化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45—47頁。 [4] 王子今《古代蜀道的“關”》,載王子今《中國古代交通文化論叢》,第66頁。 [5]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載辛德勇《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70頁。 [6]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20頁。 [7]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72頁。 [8] 譚其驤《秦郡新考》,載譚其驤《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頁。 [9] 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594頁。 [10]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13頁。 [11] 點校修訂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07、309、312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3月10日13: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