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文化与俗文化共鸣 虽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南京南北交往频繁,往往是“南风北俗萃于一城”,多方面地展示了俗文化的风貌。早在六朝时,建康为都城,元旦和元宵灯火极盛,为全国之冠。自明代以来,南京灯市盛传不衰。后来夫子庙增建贡院,加上秦淮河是当时南京的交通要渠,游帆舟旅,商贾往来,浆声灯影,异彩纷呈。金陵风味小吃“秦淮八绝”享誉天下。夫子庙元宵灯市、秦淮八绝、秦淮八艳等,几乎成为金陵俗文化的缩影。 俗文化只是金陵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她的另一面是崇文尚雅,雅文化高度发展。金陵地区的雅文化代有高峰,名家辈出,在文学艺术、学术、科学、教育、宗教等方面独领风骚。例如,南朝谢灵运和谢朓开创与发展了山水诗派,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谢朓的诗清新秀丽,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誉之为“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清代从安徽全椒移居南京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南京有渊源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孔尚任以南京秦淮名妓爱情故事为线索而创作的《桃花扇》,都是享誉中外的古典小说或戏曲名著。在书画领域,金陵更具有特色。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出身于建康乌衣巷的高门大族,均为书法大家,其中王羲之的书法笔势“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雄强多变化,被尊为“书圣”。还有清初龚贤等“金陵八家”著名画家群体。至于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更是蜚声海内外。 兴亡之感与爱国精神互动 毋庸讳言,金陵文化还存在一些颓废、庸俗的成分。历史上建都建康的六朝、南唐等多为亡国之君,因而人们对金陵历史文化的印象往往与享乐、偏安、亡国联系在一起。正是剧烈竞争、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金陵历史孕育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兴亡之感与忧时意识。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登金陵水西门城楼时,所作的《登赏心亭》诗中云“孤臣老抱忧时意”。晚唐诗人杜牧《泊秦淮》诗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正是兴亡之感与忧时意识激励着一种文化精神——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付诸爱国行动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而英勇转战,曾在“牛首山之战”中大败金兵。显然,金陵文化的主导方面是在兴亡之感与忧时意识激励之下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 在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金陵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对金陵文化的历史文献与民间蕴藏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建构金陵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系。在继承中创新,进一步弘扬金陵文化及维扬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建设南京大都市经济圈的同时建构南京大都市文化圈。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