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名人 > 近代 >

束星北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束星北别名束传保,出生江苏扬州,是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的爱因斯坦”。他曾自费赴美留学,在柏林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学习,回国后任教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著有《狭义相对论》等作品,在数学、理论物理、气象学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为中国科学研究、人才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束星北先生于清光绪卅三年(农历丁未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九帖洲开沙念四圩(即今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13号“束家老宅”)。
    1913 -1914年,束星北先生入故乡头桥安帖念四圩私塾读书,受其伯父同科秀才魏楚翘启蒙。
    1916年,入江都县大桥镇小学读书。
    1919-1921年9月,入泰州明德中学。
    1924年7月,转入镇江润州中学高中部就读。9月,求学于杭州之江大学。
    1925年9月,求学于济南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出国留学
    1926年4月,自费赴美留学,入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三年级。
    1927年2月,转到旧金山加州大学学习;7月,经日本、朝鲜、莫斯科、华沙,去欧洲游历,在爱因斯坦任教的柏林大学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当了一段时间研究助手。
    1928年10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理论物理学家E.T.惠特克(Whittaker)和C.G.达尔文(Darwine r)。
    1930年1月,获硕士学位,随后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
    1930年9月,返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师从D.J.思特罗克教授(Struik),任研究助教,并继续研究生学习。
    1931年5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
    回国任教
    1931年9月回国探亲,是年与葛楚华女士结婚。
    时值“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束星北先生投笔从戎,于1932年1月受聘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
    1932年7月,因触犯蒋介石于离去南京中央军官学校;9月,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
    1933年,研究广义相对论。
    1935年7月,物理系全体师生因反对校长独断专行,离校;8月,束星北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并兼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后,聘请原物理系全体教师、技工回校,束星北也于1936年8月回浙江大学,翌年升为教授。
    抗战期间,他随校到贵州遵义、湄潭。其间1944年10月-1945年9月,曾被借聘到重庆军令部技术室任技术顾问一年。
    1945年春,领导研制成功中国首部雷达。8月,做《原子弹理论学术报告》。
    1946年,随校复员回杭州,此后曾兼任齐鲁大学和之江大学教授。
    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转向大气动力学研究。当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气象组转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气象研究室主任。
    错误批判
    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受停职审查,审查结论为没有反革命历史问题,公开宣布取消政治嫌疑。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又因对肃反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坦率批评并提出遵守法制问题受到批判。
    1958年10月,束星北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管制劳动”三年的处分。
    1960年,束星北转到青岛医学院任教员,继续管制劳动。
    1964年8月,向有关组织提出研究核武器要求。
    1965年,撤消管制。同年,完成中国首部《狭义相对论》。
    1978年5月,束星北被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开展海洋物理研究。
    1979年春,参加中国首枚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同年,束星北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
    晚年经历
    1981年起,束星北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10月30日凌晨3时,束星北先生因患老慢支和肺心病,病逝于青岛。在他病重期间,觉得自己虽七十多岁,但大脑仍跟二三十岁一般,要求捐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束先生家属按其遗愿,向有关单位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书”,并完成了遗体交接工作。
    这期间,青岛医学院各级领导班子都在“大换血”,束星北遗体就被遗忘了。半年以后,有人突然想起束星北,遣人去看时发现遗体已腐烂不堪。有关领导见遗体非但不能解剖,连标本价值也失掉了,便遣了两个学生将其送到医学院院后的“舍林子”里埋掉。去“舍林子”须走医学院的正门,这样一来就得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两个大学生在处理遗体时,为了省事,他们趁着没有人注意的功夫,就近将束星北的遗体草草地埋葬在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双杠下面。
     束星北的子女现状
    束星北和妻子葛楚华先后生了七个孩子,依次是儿子束越新、女儿束沪新、儿子束孝新、束庆星、束义新、束润新,最后是束美新。
    束先生曾对子女定下了一条严格的规矩:“外出学习可以,学成后必须回国。不下这个保证,不准放出。
     束星北的学生
    束星北在浙大的学生中有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还有李文铸、李寿枬、许良英和周志成等学界名人。
     束星北与钱学森谁厉害
    束星北是被埋没的才子,一生都生活在被打压和不断抗争中,即便是这样他还是获得了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他的科学生涯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没法预估他本该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所以没法跟成为两弹一勋的钱学森对比。
    钱学森被证府推为楷模,教科书上被列为两弹一星的样板人物。钱学森的智慧和才华,就算在傲娇的美国人心中也是杰出的科学家,被美国人认为“不管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不过钱学森对束星北是非常佩服的,钱学森曾经说过,如果是束星北做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那就不用再检查了。这足以看出束星北在钱学森的眼中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因为束星北和钱学森都已经去世,而在史料中也没有对于这方面的记载,但是束星北和钱学森作为科学界的泰斗肯定是惺惺相惜的,钱学森曾经力排众议将束星北从艰难的处境中带了出来,但是因为束星北刚直不阿的性格,让他在当时混乱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再次受到迫害,他的才华也被埋没。
     人物评价
    “中国曾有过这样一位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
    “束星北先生是一位十分严谨的科学家。”“星北的一生是伟大的,做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虽经坎坷,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这么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束星北教授,天资聪明,曾做爱因斯坦的助教,我为了研究场论物理,曾向他学习过场论数学。”(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父亲决不是什么“天才”,他是通过勤奋获得成绩的。(束星北之子束庆星)
    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锻炼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我的一生和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最早接受的启蒙光源就是来自束星北老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理解十分深透,因而非常坚定,一丝不苟的按原理来考虑问题。”“束星北先生为人,刚直不阿。”(中科院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
    “束星北是我国早期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孜孜追求真理,辛勤耕耘播种的一生,他秉性耿直,坎坷一生。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才华横溢的爱国的科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寿枬)
    束星北老师平易近人,上起课来有独特风格,上课时既没有指定教材,也没有讲课笔记,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以通常的物理事例为例证,逐步讲述物理概念艰深的物理原理和很多物理难点,经束老师一讲,往往豁然开朗,令人感到听束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物理科学的薰陶,获得了物理知识的升华,培养出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原浙江大学副校长李文铸)
    束星北老师是对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深刻而长远影响的一位老师。回忆起来,他的音容笑貌,如在目前,深刻的教诲,终生难忘。(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任胡济民)
    束先生就是一位有哲学头脑的物理学家,他把亲身体会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把我们这些初学物理的大学生,一步步地领上了较正确的道路。(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志成)
    他为人正直,不摆架子,待人真诚,是非常好相处的一位教授。(杭州大学物理系教授朱福炘)
    凡与束星北共过事,受过他教益的人对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虔诚好学,思想敏锐,理解深刻,好穷根究源。(青岛海洋大学物理系主任于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