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近代 >

王淦昌

http://www.newdu.com 2018-03-16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王淦昌出生江苏常熟,是我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发、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等,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代表作为《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1998年,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县枫塘湾。先读私塾,1916年转入太仓县沙溪小学,13岁到上海,就读浦东中学。1924年高中毕业,进入外语专修班。随后进入一所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L 迈特纳(Meitner)。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1932年,王淦昌在迈特纳指导下,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同年12月完成了关于内转换电子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曾去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做学术访问,访问了卡文迪许(Cavendish)实验室等欧洲著名科学中心,会见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埃利斯等物理大师。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王淦昌在这一时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此项成果荣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S B 琼斯(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2年,王淦昌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0年12月王淦昌从苏联回国,1961年4月,受命秘密地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中,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指导设计实验元件和指挥安装,于1962年,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4年12月,王淦昌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
    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王淦昌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1992年,在王淦昌、于敏等人的推动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1998年6月,王淦昌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
    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淦昌子女
    王蕴明(王韫明)教授,是王淦昌先生的女儿,她的丈夫,是2011年去世的直升飞机理论专家王适存。
    1929年6月,王淦昌大学毕业后,吴有训把他留下来当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30年,这时王淦昌已经有三个孩子啦。
    王淦昌守在爱妻简陋的产床边,第一次目睹了妻子生小儿子建基那撕心裂肺般痛苦的一幕,真切地感受到做母亲的伟大与不易。最后一站到了贵州省的小山城湄潭,妻子又生下了小女儿,由于产后奶水不足,襁褓中的遵明又干又瘦,几近夭折。
     王淦昌的学生
    王淦昌曾担任20年的大学教授,桃李满天下,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是他的弟子。在国防科研领域,他言传身教,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周光召、邓稼先、于敏、陈能宽、程开甲、杜祥琬、胡仁宇、胡思得、唐孝威、吕敏、丁大钊、王乃彦、贺贤土都曾接受王淦昌的直接指导。
     王淦昌晚年被撞
    1997年7月的一天傍晚,在林荫道上散步的王淦昌老人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撞倒,摔碎了右腿股骨胫。那个麻木的青年人逃之夭夭,两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扶起一代大科学家,通知他的家人。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90岁高龄的王淦昌教授经过五个月的住院保守治疗,居然奇迹般重新站了起来,又能在院子里散步了。他住院期间,吴月琴老人隔三岔五地到医院看望他,试着为他做点什么。然而,当王淦昌教授完全可以行动时,94岁高龄的爱妻在一个夜晚竟也摔碎了右腿股骨胫,于1998年7月仙逝。与此同时,极度消瘦的王老查出患胃癌且已到了晚期。百日之后,他追随着已赴天国的“小脚夫人”化蝶而去。
     王淦昌与诺贝尔奖
    在德国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王淦昌生命中的创造力。一次,王淦昌在参加物理研讨会时,对一个实验产生了疑问。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钋释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并将其解释为γ辐射。但王淦昌认为,这个结论有问题。通过改进计算方式,重复试验,可能会找到真相。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却摇摇头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去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不久,他再次提出请求,老师依然拒绝说:“你是我的学生,怎么能重复别人的实验呢?”王淦昌只好放弃。
    直到两年后,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所设想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迈特纳听说后,主动来向王淦昌道歉。王淦昌说:“这不能怪您,是因为我没坚持自己的想法。”
    身处战火中的王淦昌还预言,谁发现中微子,谁就将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预言在1995年被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实现,而莱茵斯探测中微子的测试方法,用的正是王淦昌—阿伦实验方法。当88岁高龄的王淦昌听说美国人用自己50年前文章中设计的方法探测出中微子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时,表现得十分平静。
    王淦昌道:“这本来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只是当年中国正被日本侵略,我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具备实验和研究的条件。”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禁感到一丝忧伤,这已经是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了。
     人物评价
    国务委员张劲夫:无私奉献,以身许国,核弹先驱,后人楷模。
    华裔科学家李政道:王淦昌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终生保持了年轻学生的求学精神。他为人诚恳热情、正直、坦诚,治学严谨,是祖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代宗师,后人之楷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王淦昌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被国际上称为Great Wang。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闪耀着科学智慧的光芒,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王淦昌先生的科学成就和品德修为,深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王淦昌虽然学术造诣很高,但是一直是勤学好问,只要自己不懂的就可以向年轻人请教,向年轻人学习。在60多年的核物理科研生涯中,他对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