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索基层社会规律为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张研先生对基层社会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探索社会运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厘清清代基层社会整体状况的基础上,开始从基层社会的实际状况观察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先后讨论了宗族网络下小农家庭的生计来源渠道、社交网络以及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中所发生的土地租赁与经营等问题。 张研先生结合社会学理论,提出了清代社会的“机械环境”与“有机环境”概念,并认为,17-18世纪以来的清代社会,尽管取得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但是这一盛世本质仍然是建立在“机械环境”条件下,以纵向依赖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就农业而言,其发达是建立在广泛垦殖及土地的有效利用及高产作物推广等方面,与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关系不大。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清代社会中的细胞“家庭”,处于规模小、资产少的经济水平,使得家庭个体和宗族整体都保持着对政权体系的纵向依赖。当然,在社会网络中,纵向依赖的机械环境之外,也存在横向依赖的有机环境。主要构成为经济型乡族组织和行业组织等。这些组织在国家政权的网络系统之外,在传统社会末期的农业主导模式下,通过商品交换、商业贸易、行业竞争等形式,修订和调整着纵向依赖的机械环境。尽管传统家庭中的手工业对农业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补充作用,甚至多数家庭的手工业生产对于家庭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市场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和传统政治体制的枷锁,现代化之路仍然漫长。甚至直到近代,商品经济和商业活动发达的江南、徽州等地的传统农业经济,仍未能向西方国家一样,被城市工业所吸纳,由城乡的“二元”变为近代化的“一元”,而是成为近代中国特有的以传统农业、农村商品工副业和城市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2009年,张研先生出版专著《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借助清代州县官执政基层社会的一手文献,将州县官员与士绅阶层共治的常态政治生活进行了生动刻画,对州县官员如何依靠士绅开展最为常见的缉捕盗贼、审理案件、征收赋税、平抑支出等活动进行了细致呈现,为19世纪后期基层政权的运作实际情况提供了详细样本。 多年笔耕不辍,张研先生也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冯尔康先生认为,在宗族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研究者首当其冲是张研[2];郭松义先生评论张研先生关于“族田”等研究是较之以往对宗族领域研究的深度推进,且触及到了宗族的社会功能、家庭和宗族的关系等新的内容[3];高翔先生则对张研先生关于清代经济发展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张研先生所著《清代经济简史》一书,吸收了当前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对清代经济的前提背景、基本要素、发展状况、财政经济等主要内容都有说明,颇具参考价值[4]。 三发挥史学育人功能为公众讲故事 无论是对清代基层社会样貌的深入梳理,还是融会政治与基层社会的整体研究,张研先生的立足点从对基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具体研究起步,到对历史整体脉络的宏观把握,张研先生的初衷始终在于史为今用,史为政鉴,史为民启,体现了一代学人的人民史观和经世情怀。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张研先生并未受制于浮躁物化的日常生活,在具体研究之外,还将“为公众讲故事”[5]作为发挥史学功能和弘扬文化传承的史家担当与责任。 公众对于清史领域充满热情与好奇,张研先生因此重点围绕清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创作了大批面向公众的通俗性史学读物。就人物论,在清代太祖、太宗、圣祖、世宗以及晚清慈禧、袁世凯等皆有传记出版。此外,还创作有关于晚清太平军兴、庚子拳变等解读晚清重要政治事件的通俗读物[6]。2003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专业领域十五讲为题,策划出版了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清史是史学领域的关注热点,张研先生与中国人民大学牛贯杰副教授共同承担了《清史十五讲》的编写与创作。清史研究全面深入,内容纷繁复杂,在充分整合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陈述史实条分缕析,从清朝政权的演变、清朝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及清代统治者的历史评价等三条主要线索写起,既谈到政治、经济制度,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兼顾到基层抗争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解释问题推陈出新,如从官员薪水水平等经济方面解释乾隆朝以后出现的大面积腐败现象,从洪秀全的精神状态分析拜上帝会的教义等等。作为面向公众的严肃史学读物,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为读者展示了历史解读的新视角。 此外,张研先生还甘为学术“阶梯”,用功于史料整理。研究基层社会对史料收集和运用要求较高,在社会史研究中,即便有基层档案或笔记文集等专项史料,在整体叙事中仍然离不开地方志的支撑和佐证,从族田研究开始,张研先生就已开始收集和整理地方志文献。逢国家纂修清史,张研先生任清史编纂传记组组长,为修史所需,下大力气对清代的地方志史料进行整理分类,对地方政治、风俗、甚至隐逸、方技、仙释等皆详细分类;张研先生还与孙燕京教授合作,整理出版了5类29目共计1128册的《民国史料丛刊》,为学界研究民国历史、从繁杂庞大的近代史料中检索史料提供了极大便利。 2014年4月,张研先生驾鹤西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杨念群、夏明方等昔日同事,题“学界女侠、清史人生”,以为纪念。斯人已逝,清史长存,音容笑貌,永存于心。回顾张研先生的治学生平,固然是纪念的方式,无改于师道的薪火相传,才是对恩师最好的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