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组卜辞校读二则 殷德昭 第一则:《合集》38308校读 《合集》38308(图1甲)即《京》5482、《北图》4318,是一版附记周祭的黄组卜旬辞,材料为右牛胛骨,左侧为其原边而有残缺。 据胡辉平先生《国家图书馆藏甲骨与〈甲骨文合集释文〉之校勘》一文[1],《北图》4318反面(图1乙)尚有文字,为《合集》所缺。 经查阅比对,我们发现,《京》5483(图1丙)即《北图》4318反面。从胡文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到,《北图》4318反面左侧有一排占卜时留下来的钻凿孔,反映在拓片上,表现为一串不规则的凹陷。《京》书虽有意将此片正反两面编为连号,但由于缺乏文字说明,以致《合集》不明原委,收《京》5482而漏《京》5483。 ![]() 补全反面信息之后,《合集》38308的释读可以更加完整: (1.1) 癸[巳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在]□[月]。 (1.2) 癸卯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在九月,甲辰工典其[幼]其翌。 (1.3) [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在]□月,甲[寅] ![]() 其中,辞条(1.2)的“其翌”及辞条(1.3)的“[翌]上甲”等字,因受骨条原边所限无法刻完,而续刻在了骨条背面。在黄组卜辞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合集》35421+35581[2]、《合集》35646、《合补》10945等。 第二则:《合集》37855校读 《合集》37855即《明》61,是黄组卜辞中为数不多的几版生育卜辞之一,材料为左牛胛骨,右侧为其原边。 此片刻有上下两辞,下辞的卜日是“癸丑”,上辞记有“在正月,遘小甲肜夕,唯九祀”,是研究黄组周祭的重要材料。但此片上下二辞是什么关系,以及上辞的卜日(亦即肜夕小甲的祭日)是何日,却颇有争议。董作宾[3]、岛邦男[4]、常玉芝[5]、徐凤先[6]、门艺[7]等学者都进行过讨论,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仍有讨论的必要。 对于此片上辞的卜日,董作宾先生认为是“癸卯”,岛邦男先生认为是“癸丑”。而据晚出的《合集》37852推算,证明岛氏的结论是正确的。该片的字体、语法、时间与《合集》37855类同,如,“月”与“夕”都写作“ ![]() 但是,通过外在证据来反推《合集》37855的上辞卜日,则卜日成了逻辑终点,这会严重削弱此片的材料价值。若能找到令人信服的内在证据来确定卜日,那么此片才能成为研究黄组周祭的逻辑起点。而寻找内证的关键,在于确定上下二辞的关系。 董作宾先生于上辞左侧拟补了两行文字“癸卯卜,贞妇□娩”(图2甲)[8],但是黄组卜辞向以“整饬”著称,骨条上更是如此,不大可能出现上下二辞首行错位两行的情况。 门艺先生猜测上辞有可能是下辞的验辞[9],但是黄组卜辞的验辞一般都是与前辞、命辞等契刻在一起,若因受骨条原边所限无法刻完,则会续刻在骨条背面(如《英藏》2562、2565等),从无另起一段单独契刻的例子。 尽管如此,董作宾、门艺二家的讨论对解决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性。我们认为,《合集》37855上下二辞为对贞关系,二辞可拟补为(图2乙): (2.1)癸丑[卜],贞今A妇B有[娩],[ ![]() (2.2)不 ![]() 其中,A是时间词,当为“日”或“夕”二者之一;B为产妇的私名。 ![]() 将(2.1)与(2.2)看作对贞关系,恰好符合黄组卜辞的契刻习惯。我们知道,当一条完整卜辞与后续卜辞形成对贞(如《合集》36428、38122)或选贞(如《合集》35345、35818)关系时,后续卜辞都需要另起一段单独契刻,而为了方便,刻手会将后续卜辞中相同的前辞与部分命辞进行省略,而仅保留命辞中不同的祝语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