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办了“瑞犬纳福——戊戌新年馆藏文物展”,展览精选了馆藏的春节年俗和瑞犬题材文物共100余件,囊括了陶器、铜器、画像砖、瓷器、玉器、绘画和民间工艺等种类的艺术精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广大观众献上了新年的美好祝福和祥瑞。 在中国传统的“六畜”中,狗与人的关系最特殊。根据各地的考古发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不同动物的驯化,其中,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可以说,它是我们的第一位动物朋友。 我国最早的家犬遗骨在河北磁山遗址中发现。此外,在河南的裴李岗遗址,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等诸多史前文化遗址中均有犬类的遗骸出土,多数是属于人类的陪葬墓,还发现了不少泥制的狗形陶像,这说明中国先民驯狗、养狗的历史十分悠久。 《夷俗记·牧养》云:“犬不甚大,而其性更灵,牧则籍以守,猎则籍以逐,有兽被矢而走者,犬逐之,不获不止。其发纵指示,动如人意,故虏贵犬也。”描述了狗的特点和其功能,其驯化为古代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对人类意义重大。 狗善于奔跑、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能够追踪和抓捕猎物,因而人类的狩猎、放牧活动和看家护院等工作都离不开狗的帮助。民国著作《说文稽古篇》中有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蓄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蓄犬。” 从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到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都驯养犬,犬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为人类获取更多猎物和食物上付出了极巨大的劳动和牺牲。 人类也没有忘记狗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狗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除了最初的实用功能,人类逐渐开始将狗视为生活中的伴侣和宠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是民间传说的灵性动物之首,能招财纳福、辟邪去灾、沟通神灵,给人带来福气和兴旺。作为中国的十二生肖动物之一,狗在第十一位,称为“戌狗”,因为狗要在夜晚来临、寂静隐没的戌时为人们守夜,因此其在十二地支中代表了戌位,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狗不仅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成为人类的助手,还逐渐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狗承担了更多更广泛的工作,也是全世界饲养率最高的宠物,是人类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好朋友。 文物中的“瑞犬” “狗”是戊戌年当仁不让的主角,其聪明、勇敢、忠诚、可爱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狗是灵性的代表,具有辟邪纳福之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国家博物馆藏唐代陶俑生肖狗、不同时代的十二生肖铜镜、宋代的彩釉小狗、明清时期质地莹润的玉制小狗,以及怀抱小狗的大成就者鎏金铜像等,从墓葬风俗、生肖文化和宗教等多方面反映了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国家博物馆藏生肖狗文物中,包括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的“狗形鬶”、汉代的造型各异的陶狗和画像砖、清代瓷器和描绘古代人们劳动生活的《耕织图》等等。 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狗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类看家护院、狩猎放牧等场景,反映了人与犬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犬给人们提供了帮助和便利,还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家庭,为人带来兴旺和福气。 此外,还有以“人与犬”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以经典文学故事为蓝本创作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图册》;描绘古代贵族与普通百姓生活的历史风俗画等,如《明人仿赵孟頫狩猎图卷》《清人田家乐横披》和《西域图册》等;还有表现犬的可爱形象的艺术作品,如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油画《狗》和近现代画家石鲁的水墨写意作品《小狗》等。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法和巧妙的构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犬的勇敢、聪明、可爱和忠诚,使观者感受到人与犬之间的真挚友谊。 狗形鬶 狗形鬶 新石器时期 展览中有一件山东胶县(现胶州市)三里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狗形鬶,长26厘米,高21.5厘米,口径5.4厘米,夹砂褐陶,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一种代表性炊具。 鬶是新石器时代流行的炊、饮两用器具,由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因此创造了大量出此类陶制器具用以烹煮、加热食物。《说文·鬲部》记:“鬶,三足釜也。有柄喙。”鬶,一般为三足空心陶制器型,可以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食物做好后还可以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件狗形鬶为四足,造型如一只昂头翘尾、正在朝远方吠叫的小狗,神形具备,十分生动可爱。狗的四个袋状足部较高,是为方便加热;狗后背上凸起的圆形瓶口状部件为注水口;小狗微张的嘴部为器物的出水口,其头部微微上扬,好似犬吠,使整体造型富有动态,同时又可以防止加热时器体内的水溢出;鬶的提手造型仿佛小狗向上卷翘的尾巴,设计得十分精妙。 这件狗形鬶造型巧妙,设计上利用了狗的形象特征,不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只小狗的机警与活泼,具有艺术的美感,同时还兼顾了功能性,可谓是实用与美观紧密结合的工艺装饰雕塑的早期典范,也显示了我国的先民在刻画动物神态方面的高超技艺。 宅院画像砖 宅院画像砖 东汉 “宅院画像砖”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东汉画像砖,此画像砖上的宅院为汉代官绅富豪住宅的缩影,院中有长廊围绕,分左右两部分,大门在左下方。堂屋后院内建有一座高大的望楼,楼下系一只猛犬,用以看门护院,站岗放哨,有仆役执帚清扫,这种望楼是东汉时期官绅宅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表现。宅院中建筑层次井然有序,人物活动,鸡犬相闻,一派生机盎然。 生肖狗俑 泥塑十二生肖 狗 十二生肖俑是隋唐墓葬中十分常见的,用以“辟邪”的镇墓明器,多为陶质,亦有少数石质或瓷质的生肖俑。十二生肖俑的传统造型有三种:人俑捧生肖动物,人身生肖首,生肖动物趴于人俑头顶。其姿态有立姿,也有坐姿,人身大多作文臣形象,生肖动物头像则通常塑造得生动有致,各有神采。国博藏的生肖俑为人身狗首的立式俑,身着唐代贵妇服饰,拱双手于胸前,表面施有彩绘,造型端庄肃穆。 鎏金铜成就者古古日巴 大成就者古古日巴出生在迦毗罗卫城的婆罗门,是一位云游四方、居无定所的瑜伽士,他师承因渣菩提,为底洛巴教授的传承者。一次,古古日巴在去蓝毗尼的路上遇到一只饥肠辘辘的小狗,心生怜悯,便收养了它,带到在一处山洞中修行,形影不离。12年之后,天上的神把古古日巴接到天上供养,他正享受天上的美食,想到自己的狗,不顾天神们的挽留和阻挡,毅然回到狗的身边。小狗见到古古日巴回来后非常高兴,他坐下轻轻抚摸小狗时,狗突然变成了一位空行母,空行母赞扬古古日巴不为贪欲所控,更传授古古日巴象征智慧的教法。很快,古古日巴修得最高的觉悟成就,长时广利众生,最后带领人们即身前往空行母之净土。从此,他的形象总是与狗为伴,人们称他为古古日巴,意为喜欢狗的人。 国家博物馆藏明代鎏金铜成就者古古日巴通高24厘米,戴骷髅冠,身饰有宝石镶嵌的耳珰、璎珞、臂钏、手镯、脚链,下身穿长裙,右手托嘎巴拉碗,左臂揽着一只小狗,结跏趺坐在单层莲座上。小狗在其怀中端坐,仰头望向大师,欲贴近他的脸庞,十分亲密,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与怀中小狗的深厚感情。 《聊斋志异图册·小猎犬》 聊斋志异图册·小猎犬 清代 《聊斋志异图册》是根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绘制而成,共48册,存世46册,绘制故事篇目420个,采用半开绘画,半开文字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聊斋故事。 图册由民间画师创作于晚清,呈送清廷后,约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沙俄军队掠走,1958年由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归还我国。 《聊斋志异图册》中有5件以犬为主角的神怪故事:《小猎犬》描绘了微型鹰犬大战蚊虫的场面;《义犬》中的黑犬忠心耿耿、至死护主;《犬灯》讲述了可以幻化成犬灯的狐妖的爱情悲剧;《木雕美人》中的巨犬携木雕美人完成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二犬寻仇》中二人转世为犬后,以动物的方式了结了前世恩怨。其中最有趣故事的当属《小猎犬》,以山西省的卫中堂与帮他杀灭蝇虫的小猎犬之间的故事,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上演了一出“鹰犬部队”歼灭“蚊蝇蜰蚤”的好戏,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像是一篇精巧的寓言,借“蚊蝇蜰蚤”暗喻搅扰人间的“魑魅魍魉”,以“小猎犬”比拟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的世界的向往。 其中的《小猎犬》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神奇故事的高潮部分———微型鹰犬部队正在大战“蚊虫”的场景,战斗正酣,引人入胜。画面被分成两个空间:床榻之下,小武士率领着众多微型鹰犬,奋力扑杀充斥房间的“蚊虫”;床榻之上,卫中堂轻摇蒲扇,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榻下的战斗。在这幅画的构图中,卫中堂既是观赏者,也是映衬者,他巨大的身躯衬托了这支作战部队的“微小”;他安详的神态,则反衬出这场战斗的痛快淋漓。画作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原作小说的描写和其深层的含义,画面赋色淡雅、用笔精细,趣味十足。作品中小猎犬帮助人消灭害虫,主人公对小猎犬的喜欢有加、爱不释手,反映了犬对人的忠诚之心,感人至深。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代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新年民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元宵,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照中国传统风俗,人们要在这天晚上赏月、观灯、吃元宵、看表演,用各种热闹喜庆的方式来度过这个美妙的夜晚。 元宵节观灯之风俗,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宋代关于元宵灯会的记载尤多,其中《东京梦华录》卷六中就细致地记述了宣和年间元宵赏灯会,宋徽宗“与民同乐”的景象,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元宵节非常重视。 国家博物馆“瑞犬纳福———戊戌新年馆藏文物展”中,首次完整展出的明代《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引人入胜。 这幅长卷为绢本设色,纵长37厘米,横长630厘米,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描绘了明成化二十一年元宵节,明宪宗朱见深在宫中游乐庆祝的场面,是反映了明代民俗文化的纪实性的珍贵画作。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色彩明丽、笔法细腻,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皇帝在北京紫禁城里和家人们一起欢度元宵佳节的场景。长卷卷前另幅洒金笺楷书《新年元宵行乐图》赞并序,款署“成化二十一年仲冬吉日”,赞序描述了画卷的内容和主题——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与众人在皇宫内假设街市,模仿民间过元宵节的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剧的情景。 全幅画卷可分三段来欣赏,每段由画面中的宫苑红墙分隔开来,分别描绘了内容不同的热闹庆祝场面。第一段中,宪宗坐在宫殿台座上的黄色帷幔中,头戴黑色便帽,身着青色绣金龙袍,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台阶下的太监和男女童子燃放爆竹焰火。有人双手捧着成串的爆竹;有童子用火捻正在点燃地上的爆竹;有胆小的孩童不敢放,双手捂住耳朵躲到一旁;还有童子在太监的指点下试着去点燃爆竹;有太监手拿放烟火用的长杆,正欲燃放,观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元宵夜绚烂的焰火在空中绽放的美丽和人们的欢笑喧闹之声,宫苑里热闹非凡。 第二段进入了另一庭院,有货郎推着放满了琳琅满目的瓷器的货车走来;还有支着货摊的货郎,在卖糖人、葫芦、鼓、木偶和玩具等,孩子们拉着大人的手高兴地朝货摊跑去;被货郎的吆喝声吸引,画中身着绣金龙黄袍的宪宗本人已离开殿堂正中的宝座,来到殿前石台前,兴致勃勃地观看院中的热闹场景。 第三段描绘了各种表演和游行队伍,有演出三国戏《三英战吕布》的戏班,有表演杂耍和魔术的演员队伍等。画中有一座搭建的灯棚上悬挂着元宵节的各种灯,美轮美奂。看台上着浅黄色龙袍的宪宗,坐在华丽的围帐中,正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从侧面展示了明代人们欢庆元宵节的风俗和传统,从建筑、服饰、民俗活动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是珍贵的风俗绘画精品,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其画面色彩明丽、笔法细腻、场面宏大,富有浓厚的新春元宵节日气氛。 历朝历代造型精美、生动传神的“瑞犬”文物,不仅带领观众跨越千年,呈现了瑞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演变,也从生活功用、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表现了狗的聪明、可爱与忠诚,透露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狗的喜爱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