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评论 >

近代域外《左传》研究路径各异

http://www.newdu.com 2018-04-0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唐明亮 参加讨论

    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域外汉学界兴起了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热潮。其中,《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备受欧美和日本学者青睐。域外学者对《左传》的译介、注疏、考证等,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突破,也加深了域外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者与日本学者在文化传统和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不仅使他们的研究路径呈现出不同特点,也进一步丰富了《左传》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
    欧美学者侧重西学视角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欧美学者的《左传》研究是从翻译工作迈出第一步的。最早翻译《左传》的欧美学者是英国人理雅各(亦作雷格)。19世纪40年代,他开始系统翻译“四书”、《尚书》等中国古代典籍,并于1872年完成了《春秋》和《左传》的翻译。理雅各的活动引起了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此后,法国人顾赛芬也开始系统翻译中国古典文献,1914年将《左传》译为法文。20世纪初,受学术界疑古风潮的影响,中国学界围绕《左传》作者(如刘逢禄、康有为提出“刘歆伪作说”)、成书年代、编纂过程以及经史性质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西方学者也积极投身其中。瑞典人高本汉在《〈左传〉真伪考》中,运用语言学方法来考证《左传》成书年代,发现书中部分常见字的用法与《论语》《孟子》《尚书》等有异,据此认为《左传》成书于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213年之间,为某一人或某一学派所作,从而反驳了刘、康的“刘歆伪作说”。1931年,法国人马伯乐在《汉学与佛学论丛》发表《〈左传〉的成书与年代》;1934年,美国人卜德也在《燕京学报》发表《〈左传〉与〈国语〉》一文,均以类似方法考证《左传》的成书问题。
    《左传》不仅堪称“良史”,更因其笔法简洁生动而被视为“古文”典范,备受历代文人推崇,如《古文观止》收录《左传》文章竟达34篇之多。在翻译和考证过程中,欧美学者意识到《左传》深厚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他们借助相关研究成果,编纂了多部汉语字典及语言学和文学论著,如顾赛芬《中文古文词典》、顾路柏《中国文学史》、盖伯伦茨《中国文法》、格拉纳《中国古代的舞蹈与传说》等。1930年,美国汉学家法雷斯和骆任廷还专门编纂了一本《〈左传〉引得》,供欧美汉学界研究《左传》之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