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大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同时也是民间的。它发端于民间传说,却成全于道教信仰;它出现于浙江的金华山,却兴旺于香港的啬色园并由此而传遍五大洲。它在内地,尤其是在浙江金华的兴盛衰落,不仅缘于社会的变革这一主轴发展起伏的必然性,也与时代过程中某个特殊因缘,即所谓的偶然性息息相关。金华黄大仙信仰演变的历程,在个案意义的背后,也折射出共性的特征。 关键词:黄大仙;信仰;历程;演变 黄大仙的信仰并没有轰轰烈烈的过程,它好像在不经意之间从民间生长出来,然后在不经意之间被葛洪记录;然后默默地进入了道教系统,人们甚至把它与师父等混淆,因为他们都是神仙之流;然后在经历了唐宋发展兴盛之后于明代逐渐衰落;然后又由于特殊的原因和特殊的社会阶段,因香港黄大仙信仰而重构金华黄大仙的信仰并开始重新兴盛。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过程的简单梳理,找到一个信仰个案发展变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方家批评。 一、从故事到信仰:源起的突兀性 黄大仙信仰的源头,从目前可知的最早出处是葛洪记录于《神仙传》的一则关于黄初平的故事。这则故事讲述的是黄初平从十五岁去放羊,一直没有回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在寻找他,后来在浙江金华山找到他时,黄初平已经成了有法术的仙人。哥哥于是与弟弟一起修仙,兄弟俩共同得道成仙,并因此影响了许多人修仙得道。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黄大仙与其兄弟修道成仙后,有三个异能:叱石成羊、坐在立亡(消失)和日中无影。因为神奇,所以受到民众的崇拜,这本来也是常事,生活中就有。不过他们的持续影响是与道教的提倡和相关信仰空间的建立密不可分。我们知道,葛洪是道家杰出的代表,他的《神仙传》记录了多位神仙的故事,有的是上古的传说人物如彭祖等,有的是历史人物如刘安、张道陵等,但大量的是民间传说人物如黄初平等,把生活中的传说人物与上古传说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放在一起作为道教中修道成仙的典范,所起的信仰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传说真实被作为历史真实对待,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和差异。民众或信众则将艺术真实当成了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来看待,实现了道教传播和扩大影响的目的。《神仙传》中大量的神仙人物后来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被推崇并被大量的故事所演绎,成为民间影响巨大的仙人或神人,长期受到崇拜,上述原因是最为重要的,而黄大仙仅仅是其中之一。 通过民间日常方式的修炼就可以成仙,是道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提倡的一种特殊方式,目的是以此引起平民百姓的关注和加入。《神仙传》中大量民间人物故事的进入就是例证。黄大仙是一位放羊的,非常普通。但却通过自己的修炼和仙师的指点,最后成仙了。故事因为发生在浙江的金华山,当地百姓藉此为他修建道观并进行供奉和崇拜,于是,道教和民间传说相辅相成并最终成为信仰就完成华丽的转身: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种传说而到信仰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仅使信仰与神奇的传说结合而使信仰显得非同一般,同时,反过来民间会继续保持这种传说以使信仰的神奇性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这种信仰的源起非常突兀但却也非常自然,而且带着地方民众朴素的感情,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土壤和持续传承的生命力。 二、必然与偶然:社会变迁到庙宇淹毁 从传说到信仰有其偶然和必然性。偶然是这一传说被葛洪记录并进入道教系统,而必然是一旦进入信仰系统,各种因素就会叠加累积并放大,民众的推波助澜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依托。应该在南北朝时期,金华地方民众感于黄大仙的信仰,修建了祠宇进行祭祀和崇拜,于是就有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凭吊感叹抒发感情。沈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沈是南北朝时人(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治在今金华)郡太守。任上时有一次他到赤松山去,就写下了《赤松涧》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