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国禁奢法的多重意涵

http://www.newdu.com 2018-04-04 《光明日报》 李新宽 参加讨论

■本期主持:李新宽(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教授)  
    ■本期主题:西方历史上的禁奢法令
    主持人语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对奢侈的批评与限制可谓传统悠久。自古希腊罗马开始,便有专门限制奢侈行为的法令。到中世纪晚期,西欧各国竞相出台禁奢法,对服装、饮食、餐具等消费加以管控,进入近代早期出台禁奢法的数量激增,并且出现了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直到18、19世纪这股立法禁奢和奢侈消费争论的风潮才得以平息。西方禁奢立法具有多重意涵,既有维护旧社会秩序的诉求,又有促进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效抑制社会道德风气恶化,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旧冲突以及向现代性过渡面临的多重挑战由此可见一斑。本期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禁奢法的兴衰,读者可从中找到解读这一历史现象的钥匙。
    14世纪英国根据不同社会等级严格规定相应的餐具及饮食标准。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是农业文明的共有主张,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西方就形成了出台禁奢法的传统。梭伦立法对葬礼上的炫耀性消费特别是妇女的服丧穿戴加以限制,罗马禁奢法除了该方面的内容,更对食物的炫耀性消费进行管控,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西欧国家普遍都出台禁奢法,英国也不例外。英国最早的成文禁奢法是在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由议会通过,此后在14世纪通过5部禁奢法,15世纪4部,16世纪20部,17世纪1部,以“规制消费的激情”,但到1604年英国率先在欧洲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禁奢法从不断出台到数量激增再到突然废除,这一发展历程突显了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社会状况的急剧变迁。英国禁奢法具有多重意涵和复杂的目标指向,从中可以透视出从前现代向现代性转变过程中消费所起的作用、不同时代奢侈消费的变化和消费品位的变迁,揭示出奢侈消费背后复杂的观念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纠葛。
    禁奢法的第一重意涵和目标是基于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的传统,这一传统源于农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对食物短缺和饥荒的恐惧。对食物供给脆弱性的清醒认识,在传统道德和宗教的加持下,使得追求纯粹的感官快乐的奢侈消费遭到谴责,奢侈与前现代道德语汇勾连在一起。若剥离道德和宗教意涵,反对奢侈、主张节约从古至今一直是各文明的传统价值观之一,这也是英国18世纪奢侈消费大讨论中反对奢侈消费一方为什么会得到部分民众支持的原因所在,更是今天各国民众反对奢侈挥霍最基本的底色所在。
    第二重意涵和目标是禁奢法期望保持等级和阶层区分。饮食和服装是身份的标识,为了保持等级地位,英国禁奢法阻止通过贸易致富的早期资产者对贵族饮食和服装的模仿。1363年法案起源于提交给议会的一项请愿,请愿中清晰地列举了对模仿上一等级的控诉:“劳工使用工匠的服饰,工匠穿戴天鹅绒的服饰,而天鹅绒是缙绅的服饰,缙绅穿戴着骑士的服饰。”在1337、1363、1463、1483年的禁奢法中,规定根据社会等级控制服装的样式和花费,如仆人和工匠的衣服花费不能超过2马克,农夫、农业工人和其他人不能超过40先令,只能穿粗呢和赤褐色毛呢。1517年,一则名为“禁奢条例”的王室公告,明确规定了食物消费的等级秩序,列举了每一社会等级每一餐能够食用的菜品数量。1533年的禁奢法则详细规定了王室成员、公侯伯子男爵以及其余按财产多寡划分出的等级穿戴和禁止穿戴的服饰颜色、质地。随着近代早期社会关系从旧的着眼于身份、等级的社会区分方式逐步向新的基于财富、生活方式的社会区分方式转变,禁奢法维护旧有社会秩序不变的目标在现实上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重目标是防止社会各个阶层因为追求奢侈消费走向贫困,同时也希望人们节省钱财,以备国家不时之需。禁奢法首先担心的是贵族的奢侈消费导致贫困化,因为贵族阶层在社会转型时期试图通过对奢侈品的垄断和消费来显示其特权身份,不但在贵族阶层内部相互攀比,甚至不惜与新富阶层竞争以维持其地位。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就指出,“每当资产阶级财富突然增长,在各国随时都可发现贵族在追求奢侈上仿效新的暴发户这一有害的倾向”,最终导致贵族家庭走向负债累累甚至破产没落的境地。奢侈消费还成为“斩杀富人的刽子手”,禁奢立法的目的之一,“是为禁止新发迹阶级在衣着、餐具、家俱、珠宝上过度挥霍浪费钱财”,因为富裕市民竞相模仿上层人士的奢侈着装和饮食,试图通过彰显财富来突出其社会地位,甚至农民和劳工也成为奢侈消费的追随者,陷入贫困或犯罪的境地。因此,禁奢法的这一目标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
    第四重目标是从重商主义角度反对从外国竞争者或敌对国进口商品,防止贵重金属货币外流,要求消费本国产品,扶持国内工业。为了扶植本国呢绒产业,英国在一项禁奢法令中规定:“不管是男人或者女人,大人物或小人物……拥有多少地产或者状况如何,甚至包括国王、女王,他们的孩子除外,都应该穿英格兰、爱尔兰或苏格兰制造的呢绒。”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了进口到英国的消费品种类,但征收关税等措施则增加了英国人消费的成本。
    禁奢法虽然在英国屡屡颁行,具体执行效果并不理想。17世纪初英国突然全面废除禁奢法,这与议会与国王政治斗争的情势有关,但并不意味着通过立法禁奢的主张从此销声匿迹,到18世纪英国人围绕奢侈消费展开大讨论时,仍有人主张通过立法禁奢。从消费的视角来看,禁奢主张从此难以进入立法程序,与英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过程中奢侈消费的转向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随着购买力的提升,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商品现在成为大众消费品。尤其是航海大发现开通新航路以后,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香料、糖、咖啡、茶、巧克力、葡萄酒、烟草、印花布、瓷器等海外商品,逐渐普及成为价格低廉的日常消费品。人们在街角的杂货店便能买到,并且每一类商品都有诸多品种可以选择,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英国人对奢侈消费的看法。
    其次,随着英国社会中消费主体中等阶层的形成,英国人的消费品位从追求奢侈到追求舒适,更愿意享用“新奢侈品”。所谓“新奢侈品”,是英国制造商借鉴东方奢侈品的设计、多样性和美学特性,通过模仿和再创造,设计出的带有异国情调、体现消费品位和使用舒适便利的新商品,比如英式陶瓷器具、玻璃器具、漆饰品等。过去贵族追求的是老式奢侈消费,通过在建筑和餐具、马车和衣物上铺张和排场的奢华来表达财富、彰显身份、突出等第,而新兴中等阶层购买的“新奢侈品”则具有“快乐、舒适、便利、实用”等特点,更重要的是,与旧奢侈品相比更价廉物美,即使家庭收入盈余不多也能买得起、买得到。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到底是需求带动生产,还是生产创造需求?这一问题在中外学界都已形成共识,吴承明先生就指出:“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过程,是由市场需求引起的,需求牵动生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和社会史家朱利安·霍皮特认为,“从需求面来说,正是国内消费支撑着英国经济”。桑巴特也认为,市场在地理上的扩张,并不是资本主义得以确立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虽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打开大门,并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恰恰是消费的增长”。当代经济史家、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艾伦等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这一历史时期,消费已经成为驱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作者:李新宽(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教授)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02日 1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