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市民社会 理解马克思历史观重要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义良 参加讨论

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形成具有内在关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中,马克思写道:“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由此可见,市民社会构成了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视角。
    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流派,即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力求以经济哲学为研究方法,充分挖掘经济学理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建构中的作用。至90年代,随着市民社会问题在我国得到广泛关注,部分学者开始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但这些研究多侧重于马克思早期的论著,缺乏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全面系统的考察。王代月的《回归历史: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视角》一书,融合经济学、哲学与政治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展现出马克思清理种种意识形态现象,回归到现实历史、发现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本体论根据,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性。
    第一,在理论上,不仅将市民社会概念引入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研究中,而且彰显了市民社会批判对于唯物史观发展完善的价值和意义。在1844年,马克思发现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开始了对社会由抽象到经验的把握,同时发现了分工和劳动对于人类历史生成的重要性。然而,马克思此时所发现的市民社会,是古典经济学家基于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所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私有财产权的承认、独立个人的生成、法权平等,它的理论原型是简单商品经济,与现实不断发展、矛盾不断暴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时空错序,与资本主义复杂的商品经济存在本质区别。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所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随着生产关系理论的成熟,对资本本质的逐渐把握,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家市民社会理论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清理,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存在具有辩证法本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民社会发展奠定现实土壤。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交换的形式性和生产中的对抗性,又不断地背离和否定着市民社会。这种二重性在构成市民社会的辩证法同时,还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否定因素和未来社会生成的前提条件。
    在马克思思想中,市民社会具有抽象和具体两层含义。抽象层面的市民社会指的是物质利益关系。然而马克思没有满足于发现市民社会的一般性,而是结合现实生产方式,通过对构成市民社会的关系体系分析,进而对市民社会进行了历史的规定。作为物质交往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既包括由分工和协作所生成的技术关系,也包括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导致的对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力。日本学者望月清司为了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决裂,有意忽略了作为本质的生产关系,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交往关系,由此他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认识不仅倒退到斯密的观察水平,而且陷入到技术决定论之中。与此不同,本书作者通过对生产关系因素的强调,把握到了市民社会的现实本质规定性,而且找到了超越市民社会的现实机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抽象具体的方法论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经历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然后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这样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对市民社会分析的经济学视野与阶级分析方法的统一。第一层是对本源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同权市民通过商品货币的交换关系生成的市民社会的批判。市民社会解放了个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这种交往以商品和货币为中介,最终造成了商品成为交往主体,人与人的交往被物所支配,并成为物与物之间交往的工具和手段。这是交往的异化。第二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市民社会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标志着近代市民社会发展的完成,但同时加剧了简单商品交换中的交往异化。资本变为主体,取得“自因”的存在结构,商品和货币成为它的表现形式。所谓的物支配人实质是资本支配人。马克思在肯定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历史进步性时,又批判地分析了它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奠定的主客观条件。第三层是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现实存在,市民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有回声。在政治领域,市民社会被近代社会契约论视为自由、平等、人权得以实现的领域;在经济领域,古典经济学为市民社会合理性提供经济学论证。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解蔽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迷雾,并以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市民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过程的总体考察,《回归历史: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视角》一书,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如何由抽象思辨回归现实历史、发展和完善历史观的思想历程。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