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任新民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任新民毕业于南京大学、美国密执安大学,主要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功勋,卫星通信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曾获得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等荣誉。 任新民 人物生平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父亲任海清曾任安徽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 1927年毕业于宁阳小学,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1929年10月,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7年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0年毕业,任兵工署重庆21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1949年8月回国,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任新民与创业者组织了导弹与火箭各专业技术讲习班,采用互教互学和测绘苏联提供的P-1模型导弹的办法,探求着导弹与火箭知识。任新民曾赴满洲里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并作为中方代表在协定上签字。 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1975年6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8年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理事;同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1990年4月,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5年9月27日,任新民在南京理工大学为自己的“两弹一星”元勋塑像揭开幕布。并获得南理工第一号“杰出校友”证书。 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五位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颁发的“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离开人世,享年102岁。 任新民的儿女 任新民 1950年,儿子任之中降临人间,过了一年,他们又喜迎女儿任之翔的降生。 任新民与钱学森 不同领域,比较比较困难,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统筹学专家,是这两个学科的带头人,任新民是原子弹事业主要领导者之一。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航天界若钱学森第一,则任新民第二。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在东北参观重工业时,第一次见到了任新民。钱学森到哈尔滨竣工去参观,这时就是任新民,也陪同着钱学森来看了这个实验室,当时他们交谈,对这个符合推进剂的固体发动机交谈比较多,对火箭的发展问题也交换了意见,所以当时就说,两个人谈得很相投吧。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答应。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任新民追悼会谁去了 任新民 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任新民离开人世,享年102岁。 2月16日10时,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门口挂起了写有“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字样的黑底条幅。礼堂前,上千人的队伍已快排到公墓门口,队伍里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此行是为了送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 人物评价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雷凡培:任新民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艰难起步和创新发展。任新民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苦难不退缩,以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秉承传统、不懈攀登,不断开创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任新民崇高的道德风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师风范,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任新民尊重科学规律、超前战略谋划和宽阔视野,指明了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奋斗方向和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