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着三件来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两件将军俑,一件陶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俑是模仿秦朝军士制作的,和真人一般大小,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将军俑整体高1.9米,头戴发冠,身穿战袍,外罩铠甲,目光炯炯,注视远方,栩栩如生,是典型的陕西大汉形象。陶马俑也是模仿真马制作,高1.6米,双耳竖立,马鬃短而直立,四蹄粗壮,体形健硕,被雕塑成静止的站立姿势,再现了秦军战马的威武。 走近“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距离西安市只有30公里。秦始皇陵高大雄伟,根据史书记载,陵墓的封土高达120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封土的高度已经下降到76米。即使如此,秦始皇陵依然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最高大、最雄伟的一座。 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和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 公元前246年,秦国国君嬴政继位,史书称他“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秦国横扫六合,终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秦始皇依靠强大的军队完成了统一大业。谁也不会想到,在秦朝灭亡2000多年后,秦国军队的强大阵容还会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已经发掘的从葬坑共有4座,除了4号坑是空坑外,其余3座都整齐地排列着由陶俑、陶马、战车组成的兵马俑军阵,这一发现立即震惊了世界,被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面向东方,有序地排列在前厅和墙与墙之间的巷道里。已经出土的兵马俑按原样摆放,有步兵、骑兵、车兵、弩兵等,组成一个个战斗方阵,俨然是一支威武雄壮的地下军团。 一号坑最大,面积14000平方米,兵马俑数量超过6000件,象征着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6000平方米,有兵马俑1300多件,象征着以弩兵、战车、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最小,只有520平方米,从布局看,应该是军事指挥部,可惜,它还没有完全建成。 兵马俑之“兵俑” 秦 陶俑 兵马俑阵容强大,分为步兵、弩兵、车兵、骑兵四个兵种。各兵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组成了不同的战斗方阵,利用重复有序的排列,营造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根据估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兵俑数量将近7000件,陶马超过1000匹,陶俑分不同的种类,形态各异,有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跪射俑、驾车俑等。陶马分驾车的辕马和骑兵的鞍马两种。 仔细观察,兵俑的脸型、发型、体态、身高均有差异,说明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是一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军队。 陶俑的装束也有差别。不同兵种装束不同,将领和士兵装束不同,将领之间因级别不同装束也不尽相同,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秦军军容整肃、等级分明的风貌。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人偶,一般都用陶土烧制,也有的用木头、石材雕刻。东周时期,墓葬中就出现了陶俑,秦汉到隋唐是陶俑最盛行的时期, 宋代以后,陶俑才逐渐减少。 秦兵马俑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秦 陶俑(局部) 秦 陶马,通高1.6米,1974年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 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手法严谨、人物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古代陶塑艺术空前绝后的作品,表现出中华民族出色的艺术创造才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件兵马俑来到北京,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大型展览《中国通史陈列》的永久展品。那么,如此精美的秦始皇兵马俑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秦始皇陵兵马俑采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作。由于体型高大,所以采用了分段模制,然后套接黏合的方法。先制作底托和双足,再叠塑躯干,插接双臂,最后安装俑头。再对眉、目、耳、鼻、发髻、胡须等细节进行精心刻画,雕塑出每个陶俑的个性特征。陶俑雕塑好后,还要在表面进行彩绘。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兵马俑上的彩绘已经脱落,呈现出陶质原色。关于为什么会有兵马俑这个地下军团,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它们象征着秦始皇的卫队,是秦国禁卫军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它们再现了秦军打仗时的阵形,描绘的是战斗场景;也有人说,它们模拟了为秦始皇送丧的军阵……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到底哪种说法属实,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雄伟的兵马俑再现了秦国的军事生活,为研究秦国的军事和装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图文转自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小博”)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