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春海 罗布泊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变迁和人为的原因,此地成为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区,也变成了充满自然之谜的神秘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罗布泊成为探险、科学考察的热点地区之一。楼兰古城的发现,也与围绕罗布泊的位置而起的争论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旧时重要交通枢纽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部,因故完全干涸后,沿岸盐滩广布,现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谈起楼兰道,绕不开罗布泊。楼兰道上的许多重要节点,都与罗布泊有关。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的古称则有“蒲昌海”“盐泽”等。罗布泊一带,在古代是塔里木盆地东端的“十字路口”,也是从敦煌直接或者间接通向广义的西域各主要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有学者认为,“楼兰”一词也来自罗布泊众多名字中的一个——“牢兰”。 在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中,长期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将罗布泊与黄河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黄河的源头在西域地区,向东注入罗布泊,经过一千五百多里的潜行后再涌出地面。学者分析,这种误解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学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里依旧写的是“罗布淖尔者,黄河初源所渟滀也”。20世纪初编修的《清史稿》中,依然延续着这种误解。这种观点能够持续2000多年,除了与古人所能做的实地考察很少有关之外,还可能与罗布泊在他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无关系。 形成探索新疆历史文化的热潮 19世纪70年代,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率队抵达罗布泊,这是第一支来到这一地区的欧洲探险队。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四次中亚探险活动中,有三次都以探索罗布泊为目的。他对罗布泊位置的界定,引发了一场国际学术界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其弟子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另一方是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这对师徒。罗布泊探险热潮也伴随着这场争论而掀起。 为了解决罗布泊位置问题,斯文·赫定前往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在途中意外发现了楼兰古城。经过考察后,斯文·赫定提出,罗布泊是一个“游移的湖”。后人的考察最终证明普尔热瓦尔斯基与斯文·赫定有关罗布泊的主要观点都是错的。但是,这场争论以及由其引发的探险考察热,促进了对罗布泊的研究,更揭开了对中国新疆历史文化的探索热潮。 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的探险队在穿越了罗布泊湖床盐壳地带后,来到罗布泊古湖床的最东端。斯坦因写道:“站在东北侧陡峭的悬崖上,俯视下面干涸的古代湖床,莽莽盐壳,恰似湖水犹存,给人以错觉。我们沿着湖岸走过,看见有一处地方,古道的痕迹非常明显。许多世纪以来,由于大队运载货物的牲畜和车辆往来践踏,遂形成一条笔直宽广的大道。”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苦,这个掠夺中国古代文物的大盗都不能不心生感慨:“中国古代的伟大商贸活动究竟是如何组织的,又是如何维持供给的……仅就文明交流而言,这的确是一件极为伟大的成就。”美国地质学家亨廷顿、日本探险家橘瑞超等也先后来到了罗布泊。 中国学者对罗布泊的考察研究,始于1927—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又被称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等)的活动。参加考查团的黄文弼、陈宗器等中国学者,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0—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主持下,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历史地理等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者组成综合科学考察队前往罗布泊地区,先后有3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考察活动。考察队先后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两次穿越湖盆,考察范围约2万平方公里,行程达5000公里。他们取得的考察成果结集为《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一书。该书至今仍是研究罗布泊地区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