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簡甲三簡99云: ……犧馬。先之以一璧, ![]() 此字又見於上博四《柬大王泊旱》: ……將為客告。”大宰 ![]() 此字又見於上博七《鄭子家喪》甲本: 王許之,師未還,晉人涉,將救鄭,王將還。大夫皆進曰:“君王之起此師,以子家之故,今晉6人將救子家,君王必進師以 ![]() ![]() ![]() ![]() ![]() ![]() 今按:“乃而”一詞,典籍未見用例,將其視為由“乃”和“而”組成的複合連詞,表示順接,用法與“乃”無別,推測的成分似乎過多。若將其視為楚國的方言,恐怕還需驗證。而將“辸而”讀為“仍而”,“仍而謂之”指“照樣重複一遍”,頗覺牽強。或將“辸”讀為“笞”、“應”等字,前後文意並不順暢,正如楊澤生先生所指出的,下文“與之戰於兩棠,大敗晉師焉”才是打擊,那麼將“辸”讀為“笞”、“應”等字顯然無法成立。但將“辸”讀為“迎”,雖然讀音可以找到相通的旁證,但並不表示二字就能夠通假,尤其是將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中的“辸而”讀為“迎而”,指迎牲或迎接,或有推測的成分,或不符合具體的語境,恐皆難以成立。 筆者以為,“ ![]() ![]() ![]() ![]() ![]() ![]() ![]() ![]() ![]() ![]() ![]() ![]() ![]() ![]() ![]() ![]() 類似的情形又如“ ![]() ![]() ![]() 其右旁所從之“㔾”與《鄭子家喪》乙本簡7 “ ![]() ![]() 其右旁所從之“㔾”尾部發生彎曲,以至於和楚簡常見的“乃”字發生了混同,這為《鄭子家喪》乙本簡7 “ ![]() ![]() 那麼,將“ ![]() ![]() ![]() ![]() ![]() 《說文》:“起,能立也。從走,巳聲。 ![]() ![]() 秦師伐晉,以報崇也,遂圍焦。夏,晉趙盾救焦,遂自陰地,及諸侯之師侵鄭,以報大棘之役。楚鬭椒救鄭,曰:“能欲諸侯而惡其難乎?”遂次於鄭,以待晉師。(《左傳》宣公二年) 夏,五月,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左傳》襄公元年) 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17和新蔡簡甲三簡99中,“ 綜上,將“ ![]() ![]() ![]() ![]() ![]() 附記:本文曾發表於劉玉堂先生主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組編的《楚學論叢》第6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今略加修訂,以求教於方家。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91頁。 [2] 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2004第3期,第6頁。 [3] 宋華強:《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2006年9月24日。又《葛陵簡和上博簡<柬大王泊旱>的“乃而”》,《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13—314頁。 [4] 楊澤生:《續說楚簡用作“迎”的“辸”字》,《華學》第12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5頁。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0頁。 [7] 何有祖:《上博楚竹書(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5日。 [8] 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6頁。 [9] 楊澤生:《續說楚簡用作“迎”的“辸”字》,第184頁。 [10]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8頁。 [1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1日。 [12]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文後評論,2009年1月4日。 [13] 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文後評論,2009年1月4日。 [14] 孟蓬生:《“辸”讀為“應”補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6日。又《“辸”讀為“應”續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10日。 [15] 何有祖:《上博七<鄭子家喪>劄記》,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16] 陳偉:《<鄭子家喪>通釋》,簡帛網,2009年1月10日。收入《新出楚簡研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09頁。 [17] 楊澤生:《<上博七>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14日。又《<上博七>釋讀補說(四則)》,《中國文字學報》第3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79頁。又楊澤生:《續說楚簡用作“迎”的“辸”字》,第184—185頁。 [18] “ ![]() ![]() [19]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36頁。 [20] 許慎:《說文解字》,第216頁。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711頁。 [22] “歸”表示“奉獻”的含義,參看宋華強:《新蔡簡和<柬大王泊旱>的“乃而”》,簡帛網2006年9月24日。又《葛陵簡和上博簡<柬大王泊旱>的“乃而”》,《新蔡葛陵楚簡初探》,第310—31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4月21日08: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