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朱军: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8-04-30 中国民族报 朱军 参加讨论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有计划地推进与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论述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涵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作出了创新性推进与发展。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论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总结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用中华民族“大家庭”观,统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认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地阐释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指出这一基本国情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点,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他强调: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处理“一体”的中华民族与“多元”的各民族的关系。一种共同体认同的生成,需要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的协调一致、有机关联,从而产生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认识中华民族内部结构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作为“多元”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还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与“活力”,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力优势。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情感相连、利益相关、命运共存,决定了新世纪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统一,离不开共创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包容性的中华文化认同观,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任何一个有机的、团结的共同体的长期存续,不仅依赖于利益性的关联,同时还需要由认同而生的纽带与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强大。而由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而生的统一性与凝聚力,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强大的核心体现。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与认同基础,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中一项重要的创新性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文化认同理论是一种包容性的认同观。与西方社会中主体文化主导或者打造同质性文化的“一族一国”的文化认同观不同,中国共产党强调的是平等的、各民族共享共建的文化认同观。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种从民族平等理念出发构建的各民族共享共建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民族构建的一大特色与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性的中华文化认同观,既保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体化方向,又能实现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繁荣发展。这种包容性的中华文化认同观契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族际政治理念,能够科学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从而克服与纠正“有的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有的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等错误的观点与做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