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王巍:从考古发现谈中华文化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18-05-0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 王巍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中国的大量考古发现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来看,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善于发明、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
    东方人类最初现,距今已逾百万年
    在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现了1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物,包括简单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食用过的动物骨骼化石。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古人类的牙齿化石,据古地磁测年,距今170万年,被命名为“元谋人”。与人类牙齿化石同出的,还有人工打制的小件石制品和食用遗留下来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两处发现表明,在距今180万年前后,已经有远古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中国是世界上已知几个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在东亚地区是最早的。
    发明人工用火术,烹调饮食开新篇
    西侯度和元谋两处遗址都发现有些经过火烧的动物骨骼,其周围还有炭屑,有学者认为,当时已经掌握人工用火,但学界对此还存在争论。在距今50多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则发现了确凿无误的人工用火的证据。在北京猿人生活的地层中,发现了成堆的灰烬和经过火烧过的大量兽骨,这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东亚地区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早的。学会用火后,古人类可以把狩猎获得的动物经烧烤后食用,不仅大大增加了味道的鲜美,而且十分有利于吸收肉类中的营养成分,对于古人类体质和脑力的发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华夏大地种稻谷,开启生活新纪元
    人类出现以后,数百万年间一直过着以狩猎获取动物和采集野生果实为生的生活。大约在距今12000年的最后冰期之后,随着气候变暖,各种植物生长日趋茂盛,人们对植物性食物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加大。距今10000年左右,在世界几大文明的发祥地,栽培农业开始出现。西亚地区的小麦、东亚地区南部的稻和北部地区的粟和黍都是在这一气候背景下出现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可能与人类栽培活动有关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由于数量极少,又是孤例,所以在学界部分学者对这一发现的认识存在分歧,未能形成共识。2006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从而以确凿无误的考古材料证明,早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稻的栽培。
    稻作农耕技术在距今3000年前后向东传到了朝鲜半岛,稍晚又传到了日本列岛;向南则传到越南和菲律宾;大约在公元前1千纪中期以后,经过伊朗传到了西亚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和欧洲。
    与中国长江流域发明稻的栽培技术大体同时,大约与长江流域出现最早的早培稻的同时,在中国北方地区,先民们发明了粟和黍的栽培技术。在北京西郊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0000年栽培的粟和黍,数量很少,应系刚刚开始的栽培农业的收获。到了距今8000年前后,粟作农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栽培粟和黍,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石制和骨制的农业和狩猎生产工具以及作为炊煮和盛储用的陶器。
    粟和黍在中国北方地区被发明之后,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经过中亚、西亚传播到欧洲。这些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粟和黍都不早于距今5000—3500年,对出土的粟和黍进行的遗传学分析表明,它们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粟和黍的遗传基因具有一致性,都源自中国北方地区。粟和黍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后经西域传到中亚和西亚地区,距今4000—3500年,又传到了欧洲。
    稻、粟、黍曾长期作为旧大陆史前及历史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它们的发明和传播,使各地区的人们实现了定居,人口得以繁衍,也促使了社会分工和分化,为文明的起源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先民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八千年前刻符号,发明骨笛谱乐章
    农业在初步发展之后,人们已经有余力从事各种手工业和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层面的活动。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在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腰部,发现了多个随葬的龟甲,里面还装有多粒小石子,被认为可能是系在腰间,在举行祭祀时会发出响声,类似于后来萨满身上系着的铜铃。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数龟甲上发现了刻划符号,其结构与商代的甲骨文不乏相似之处,有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远祖。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部分墓葬中,还出土了用鹤类的翅根骨制作的七孔骨笛。经过音乐家试吹,音阶相当准确,可以吹奏出完整的乐曲。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早在距今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制作这样七声音阶的乐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八千年前制玉饰,用玉传统开先声
    在出土粟和黍的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和兴隆沟遗址,在一些墓葬墓主人的耳部,出土了玉制的玉玦(耳环),制作十分精致,往往还配有一件长条形的玉吊坠。玉质为岫岩玉,是真正的软玉。这些玉器表面十分光滑,表明8000年前的人们已经能够辨认出这类玉料,并掌握了琢玉的工艺和技术,能够制作精美的玉玦(耳环)和玉吊坠等装饰玉器,开启了中华民族爱玉传统的先声,为后来中华文明重要特点之一——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船出水独木舟,海上交流启航程
    随着稻作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包括木工在内的各种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领域也较之于此前有了显著的扩展。2002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艘距今约8000年的独木舟,残长达5.6米,最宽处0.52米,船体最大深度0.15米。系将一根圆木一侧用火烧焦,然后用石锛挖凿成船体而成。出土时,周围发现桩架、木浆、石锛和编织物等。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遗址位于杭州湾附近,该独木舟有可能主要在海湾内行驶,但无疑为后来的航海奠定了基础。
    祭祀遗珍坛庙冢,文明之光现东方
    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分布的红山文化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年前),文化和社会发展达到了高峰。在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群,发现了一个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大型高等级石构墓葬群,数十个小山头上发现用石块垒砌的方形积石墓葬和圆形祭坛,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以玉人、玉龙、玉鸟、玉龟、圆环形玉璧、圆筒形玉箍等为代表。在一座较高的山头上,发现周围用石砌围墙构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台,很有可能是举行大型祭祀的祭坛。
    在这个土台南侧的山坡上,发现一个形状独特的建筑遗迹,里面有大量残毁的泥塑像,有大小不等的人像,还有龙、猛禽等野兽,其中一件真人大小的女人头像,镶嵌着圆形玉片作为眼珠,形象生动,被称为“女神像”。这座建筑被认为是一座具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神庙。
    牛河梁遗址群的坛积石冢和女神庙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位于高等级墓葬旁边的圆形祭坛由内而外分为三重,与后来汉唐时期祭天的天坛平面呈圆形、由内而外分三重的结构有相同之处。
    
    玉器雕琢技艺精,长江下游迎文明
    大约与红山文明同时,在安徽南部也发生着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在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了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大型中心性遗址,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分为高等级居住区、一般居住区、贵族墓葬区和一般墓葬区以及祭祀区。这里最高等级的墓葬出土了玉、石、陶等随葬品数百件,其中有玉人、玉龙、玉鸟、玉龟、玉璧等玉器。墓主人周围还摆放着数十件作为武器的石钺,表明墓主人生前既掌握着神权,也掌握有军权。该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石雕刻为猪的轮廓,重达83公斤,堪称世界上史前时期迄今最大的玉器。
    五千年前建大城,水利系统规模大
    在浙江北部余杭良渚遗址,发现了修筑于5000多年前的大型城址,内城面积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达800万平方米。为了防止古城遭受北部丘陵地带山洪的侵害,在古城与其北部丘陵之间,修建了一条宽十几米,总长达3.5公里的大型水坝,分为高坝和低坝,以防止不同高程的洪水,很有可能还被用于灌溉稻田。
    除少部分是利用低山丘陵削筑成坝体之外,绝大多数坝体是用草裹泥堆筑修建而成,动用一万名劳动力也需要修筑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世界上同时期乃至整个史前时期已知规模最大的水利设施,加上修筑内城和外城所需要耗费的劳动力,我们祖先动员的劳动力数量和指挥如此大量的劳动力开展大型工程的调度、组织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四千年前观天象,尧舜古都有迹寻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42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城内发现了周围有城墙围绕的宫殿建筑基址区。这是迄今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宫城,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宫城。宫城内的建筑基址附近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瓦,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铜容器残片和用毛笔类书写工具在陶器上书写的两个文字,表明当时已经能够制作铜器和使用文字。
    引人瞩目的是,在位于城址南部的一个用围墙围绕的特殊空间中,是几座大中型墓葬和一个半圆形的坛状遗迹。经过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的共同研究和模拟观测,初步确定该半圆形遗迹极有可能是观测天象、决定时令节气的“观象台”。这个发现与《尚书·尧典》记载尧“观象授时”,即观测天象,决定并颁布农时节气的记载恰相吻合。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古史传说的“尧都平阳”相吻合。陶寺遗址观象台的发现表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准确掌握了农时节气,并根据节气从事农业生产。这在世界上已知的同类遗迹中是年代最早的。
    养蚕缫丝织绸锦,服饰文化作贡献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刻有蚕纹的象牙制小型容器;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距今6000年的遗址中,曾出土了半个蚕茧;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用兽骨做成的“骨蚕”。这些发现表明,至迟在6000年前,丝绸制造技术已经传到黄河中游地区。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大约距今4800年的一块平纹丝绸残片,在其一厘米的范围内,经纬线各达到50根左右,可见当时的丝绸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经过夏商时期的发展,丝绸制作技术在周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能够生产出绢、锦、绮等多个品种,花纹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至迟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丝绸制品可能已经传入了西域地区。张骞通西域,更使丝绸传播远至地中海沿岸。据文献记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贵妇都以身着来自古老的东方(中国)的丝绸衣裳为美、为荣。
    发现漆液做漆器,木器利用开新篇
    漆器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又一发明。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多年的涂漆的木弓,长度1.21米。这是世界上目前保存的年代最早的漆弓。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距今7000年、表面髹有红漆的木碗。在距今约4800年前的良渚古城南侧的卞家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髹有红漆的木杯,表面用数十个圆形的小蚌珠装饰有图案,是世界上最早的“螺钿”装饰。这种以蚌片作为漆器表面装饰的技法,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漆器装饰工艺中一种十分流行的手法。
    高温控制达巅峰,烧土为瓷现神奇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在英文中,以瓷器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古代陶瓷器对世界文明史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被认为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它有着悠久的起源和逐步发展的历程。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陶器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突出的进步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区域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0年前后。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于距今10000年的陶器,鉴于周围境外地区没有更早陶器的发现,有理由认为,华南地区陶器的制作技术是我们先民的独立发明。
    瓷器是在陶器制作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发明的。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中,已经出土了用瓷土制作,温度达1000度左右,质地紧密,表面有釉的“原始瓷器”。这些瓷器的制作技术虽然比魏晋时期及以后真正的瓷器在质地和釉质方面逊色不少,但它毕竟是人类摸索瓷器制作历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为后来真正的瓷器的生产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欧洲的瓷器制作始于1700年左右,比中国南北朝时期晚1000多年,如果从我们的先民制作原始瓷器开始计算,欧洲利用瓷土进行高温烧造瓷器比中国要晚3000多年。
    大量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优秀的价值观念沉淀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许多发明创造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其他途径为世界其他文明所接受、所吸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已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也将永远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日第1442期)
    责编:荼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