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对今天到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感谢。我们的沙龙已经进行到了第八期,也逐渐产生了影响,今天到场的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各位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就是一个例证。按照惯例,我自己也要发表一点感想,今天我想讲的内容主要关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考古,题目是“东西交流、南北对济,华夷交融——魏晋南北朝考古的三个观察维度”。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时,应该特别关注这三个维度。这个时期的考古材料,主要是地面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存和地下的墓葬材料,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都城和城市遗存。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前辈学者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下面具体说明这三个重要维度对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东西交流。从外部世界来讲,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并没有因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分裂格局的出现而中断,东罗马、波斯萨珊的因素不断地由西向东进入到中土。我们要特别提到,甘青道(河南道)以及向下直到益州的这条道路,一直联通着长江中下游、长江上游的益州和西域地区,长江流域跟柔然、西域的文化联系没有中断。从内部世界来讲,很多由西向东的一些势力的集聚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发生作用。过去宿白先生对此有过研究。我这里要特别讲一句,希望今天利用这次沙龙机会向宿白先生表示悼念,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遗产。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观察到平城势力的汇聚。在平城之前,还有凉州地区的文化。从凉州到平城、再到洛阳,这样一条流传的路线在魏晋南北朝考古中的佛教艺术中表现的非常精准。我最近在看长江流域的材料,我发现,不能以政治朝代的变化来取代文化传统的变革。南朝佛造像文化传统的变革,根据我自己观察,应该在齐梁之际最为显著。总体来看,我讲的东西交流,有外部的中外文化交流因素,也有现在中国版图上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 其次是南北对济,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从佛教艺术来讲,褒衣博带究竟是来自于南朝还是北朝,这背后还有很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南北双方,长城内外。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继续研究和观察,要从新的维度出发,中原士族南移带来的文化和江东旧族之前固有的文化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碰撞和交往;来自更遥远的北方草原民族,他们又给中原文化带来了什么新的元素,注入了什么刺激性的因素。 最后说华夷交融,我们看到的很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这个维度来理解。现在讲到隋唐的时候,都非常关注石棺椁。但是可以看到,北周时期有一批粟特人的墓葬中都发现了石棺椁。这肯定不是粟特旧俗,那么就有必要考虑这个习俗来自哪里。如果放到一个大的时空去看,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鲜卑人在平城已经具有绘制棺版画的传统,棺版画的一些基本格套、题材都已经形成。这种传统还从鲜卑传到了吐谷浑,再传到吐蕃,这条传播路线可以观察的非常清楚。另外,我认为北朝时期出现的大量石棺椁葬具,也要放在一个大的维度去看。外来人群在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改变自身习俗的过程中,肯定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华夷交融也是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要观察维度。 今天到场的各位专家会从不同的层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比如李梅田教授今天要讲襄阳,我认为这是非常精准的。因为在南北朝时期,襄阳地区是一个居中遏控的区域,对长江中下游、南北、东西都会产生影响,这也正好是我刚才讲到的三个维度里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在这里欢迎大家的到来,也把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谢谢各位! 记录:齐广 校对:王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