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甲17—甲18云: 君子先[1]人則啟道(導)之, ![]() ![]() ![]() ![]() ![]() ![]() ![]() ![]() ![]() ![]() ![]() “毀”前一字作: ![]() 整理者釋為“ ![]() 在對該字進行考釋之前,先來看看楚文字中一個舊釋為“ ![]() ![]() ![]() ![]() ![]() ![]() ![]() 其中,長臺觀簡2-019、仰天湖簡32的辭例皆為“~ ![]() ![]() ![]() ![]() ![]() 按釋“兕”可信。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的“兕”字下部本來當為身體及四肢的象形,楚簡中卻經常寫成“能”形(如仰天湖簡32、包山簡41、86,這點徐在國先生已經指出),或訛作從肉從攴(如包山簡269),長臺關簡2-019及包山牘1中的“兕”,左下的“肉”形還算比較清楚,但右下的構件幾乎已經訛變到不可辨識的地步。《從政》中的“ ![]() ![]() ![]() ![]() ![]() ![]() ![]() ![]() ![]() 作為另外一種可能,“ ![]() ![]() 附帶談談《孔子見季桓子》中的兩個“兕”: ![]() ![]() 簡7的辭例為“卒<衣>備(服) ![]() ![]() ![]() ![]() ![]() ![]() ![]() ![]() ![]() ![]() ![]() ![]() ![]() 按“ ![]() ![]() [1] “君子先”三字,陳劍先生據下文補,見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聯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又《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聯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第58頁。下“後人”二字同。 [2] 先=,整理者認為是“先之”合文,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30頁。陳劍先生認為是“先人”合文,見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拼合與編聯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又《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聯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第58頁。 [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31頁。 [4]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劄記》,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91—192頁。 [5] 楊澤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補釋》,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15日。 [6] 徐在國:《談楚文字中的“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第10—12頁。 [7] 參看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2頁。 [8]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1月17日。又《滬簡<詩論>選釋》,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251頁。 [9] ![]() ![]() [10] ![]() ![]() [11] 皆,整理者釋為“旨”,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215頁。何有祖先生釋為“皆”,見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206、215頁。 [13]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4] 趙苑夙:《論<孔子見季桓子>之“盈於人”》,簡帛網2008年6月28日。 [15] 參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兕與弟”、“豑與秩”條,齊魯書社1989年,第534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5月8日19:5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