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的标准提升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建构更高质量的新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为本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确保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有效增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机活力。 从长远和根本上看中华民族大团结,必须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需要不断展开中华民族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的有机互动,需要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走向自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血脉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一个主导趋向,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一个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血脉,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思想财富。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历经5000多年沧桑岁月,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随着华夏族“滚雪球”式的壮大,伴随着农耕文化的进步,至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了以礼仪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为代表的开放多元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全面体现在哲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天文、军事、医药等方面。与此同时,在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对抗与交锋中,其他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特别是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的汇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结构类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也从未间断过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 其他民族对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吸收、借鉴与接纳,有力推进了本民族文化发展。如,辽代契丹族学习汉语,对唐宋典章制度的借鉴,对孔子的尊崇;蒙古族、满族、回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借鉴,都有生动的案例。而中原地区汉族也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唐以后“胡乐”对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完善等,意义和影响都为历史所见证。同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成公主跋涉“唐蕃古道”,把中原文化的火种播入雪域高原,大批藏族子弟也沿“唐蕃古道”赴长安研习汉学,成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契丹后裔耶律楚材的儒学修养深厚,不仅将儒家治国理念融入蒙古治国理政方略,而且深谙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两种文化的交融作出了历史贡献。 由此,中华各民族血缘基因也呈现出以本民族基本血缘为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图谱。范文澜曾用黄河之水从星宿海一路吸纳无数溪流而成浩荡之势,形容汉族血统构成的复杂性,“谁也不能取一杯黄河水说这是星宿之水”。汉族如此,其他民族也是如此。这是由中华各民族自古至今共同的生存空间、共同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决定的,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决定的。正是在祖国的这片辽阔土地上,形成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血脉。 历史证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积极、主动的交融与借鉴,将共同推进民族关系高度融洽、民族文化高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性继承这种历史血脉,创新性延续这种历史血脉,是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