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礼 战国·青铜冰鉴 1977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专家对其命名为“青铜冰鉴”。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距今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往往是“礼以酒成”,也就是说行礼离不开酒,无酒不成礼。在崇尚礼数的商周时期,不仅喝酒有各种礼仪,就连桌上的酒器也都大有讲究。 自商周以来,一套完整的青铜酒器就应该包括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等等,名目繁多、种类丰富。而到了春秋以后,酒器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冰酒器。铜冰鉴就是战国初期制造的一种冰酒器。 鉴缶组合,肚藏玄机 青铜冰鉴内部示意图 铜冰鉴,是件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酒器。它具备双层结构,鉴内套有一缶。鉴与缶的组合,还设有专门的机关。铜冰鉴的方鉴底部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稳住。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即自动倒下卡紧,使缶不能摇动。 这样一来,用铜冰鉴灌酒挹酒,就不需打开鉴盖,只要打开缶盖即可。用这种套和的结构,古人将美酒单独存放于缶内,鉴腹之内便可另藏玄机。 夏天冰酒,冬天温酒 夏天的时候,人们在青铜冰鉴的鉴和缶之间装上冰,从而使缶内的美酒变凉,做冰镇酒;到了冬天,青铜冰鉴也有用场,人们在鉴和缶之间改装温水,使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暖胃的热酒。可以说,青铜冰鉴在当时就是一个既可“制冷”又可“制热”的两用“冰箱”。 据史料记载,中国发明食物保鲜的方法,在《诗经》中便有记载,说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而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指和铜冰鉴形制相同的“古代冰箱”。更值得一提的是,铜冰鉴出土时,还带有长柄的铜勺,正是古人用来从冰鉴中舀酒的用具。 青铜冰鉴的纹饰之美 青铜冰鉴(局部) 仔细观看铜冰鉴,不仅会为它两千多年前就具备的精巧结构所惊奇,更会被他繁复冗杂、精美异常的纹饰所震撼。半人多高的铜冰鉴,周身装饰着交错镂空的纹饰,本身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宝! 您看,铜冰鉴的支脚,由四只龙首兽身的怪兽组成,龙头向外伸张,兽身的后肢匍匐蹬地,栩栩如生、威武自然。在冰鉴的四面、四角,还一共镶嵌有八个龙形耳,龙形呈拱曲攀伏状。每条龙的头顶承接8块接檐式铜饰,尾部又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小花点缀。 冰鉴的四周外口沿,还都饰有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纹,众多纹饰纵横交错、细小繁杂、异常精美。整体观察不难发现,铜冰鉴的鉴盖几乎全是镂空的,以满布的浮雕勾连纹和蟠螭纹,铸成盖体。而所谓蟠螭纹,就是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它们一条条只有毛线般粗细,却有头、有腿、有眼、有嘴,形态逼真,相互缠绕,繁密多变。 面对这些细小精美的纹饰,现代人都不禁啧啧称奇,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制造出了这件如此精美的宝物呢? 青铜冰鉴的铸造 无论多么高的技术,总有攻克不了的难题。虽然分范定型技术可以铸出很复杂的青铜器,但太费工费力了,对于那些精度要求很高特别是有大面积镂孔雕饰的器皿来说,很难用陶范来浇铸。人们为此发明了失蜡铸造法。青铜冰鉴的铸造就是运用了范铸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而纹饰繁密的青铜冰鉴能够制作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使用了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熔模法就是首先在泥做的内范的外面敷上一层虫蜡(内掺松香和油脂等),用这层虫蜡做成欲铸的青铜器的原大模型,并在蜡上面雕刻出精细的花纹。其次,用调好的细泥浆一层层淋上去,最后形成泥质外范。在外范外面再用厚泥包裹好,并预留出浇口与出蜡口。然后再加热烘烤,使夹在内范、外范之间的蜡模融化,蜡液由出蜡口流出。最后由浇铸口将青铜溶液注入,待冷却凝固后,拆下外范及内范,一件青铜器就铸成了。由于虫蜡易于雕镂,因此可以制作花纹层叠繁缛的器物。 失蜡法铸造,制模工序简便,能够“所见即所得”,保证铸出后的铜器与原有蜡模一致,而且多么难做的青铜器也能铸出来。同样十分重要的是,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器表面光滑,精度高,无需再打磨加工。因此,人们把失蜡法当作是冶铸史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就是在今天,人们还采用失蜡法铸造飞机零件等精密构件。 体型硕大、构思奇巧、制作精细的青铜冰鉴,为后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铜冰鉴的造型,还被运用在了开幕式的表演中,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强烈震撼。 如今,青铜冰鉴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的存世不仅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证物,更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的典范之作。精巧的构造令人称奇;繁复精美的纹饰,更令人赞叹。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