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橘柚葽苞”小考 臺中教育大學 許文獻 北大漢簡《蒼頡篇》簡16或見四字,其形為: ![]() 此簡為完簡,且依體例,此四字為一句。 原釋文將此四字隸作“橘 ![]() ![]() 依形而言,原釋文對此四字之隸釋無誤,不過,此中仍有幾項值得留意之字形特色,例如: “橘”字所从矛之寫法,其上方尖刺對稱之形,與此相近者,另見於簡20與21: ![]() ![]() ![]() 此三字雖然皆隸釋从矛,但其實來源不同,此可再參考以下幾則字形: ![]() ![]() ![]() ![]() ![]() ![]() ![]() ![]() ![]() ![]() ![]() ![]() ![]() ![]() ![]() ![]() ![]() 簡21“ ![]() ![]() ![]() 至於“葽”字所从要之形,則疑沿承了秦漢簡帛之寫法,此可參考以下幾則類例: ![]() ![]() ![]() ![]() ![]() ![]() ![]() ![]() 簡文此字所从“田”形人首與“女”旁之寫法,與上引《十問》例之人首形、《養生方》例之“女”旁最是相近,因此,簡文此字確實保留了秦漢簡帛之遺風,而與上述存留東方六國文字遺緒之“ ![]() ![]() ![]() 因此,簡文此“要”旁所从頭部之形,亦類化為“田”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簡文此處辭例云“橘 ![]() 簡文此四字,疑皆指藥材,其理為:古籍文獻所云“橘”、“柚”皆可入藥或有醫療之效果,其於古籍多可並稱,如《尚書˙禹貢》云“厥包橘柚”,孔傳釋曰“小曰橘,大曰柚”,孔疏則云“橘柚二果,其種本別,以實相比,則柚大橘小。”又如《金匱要略˙果實菜穀禁忌并治》或曰“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而《本草綱目˙果部˙橘》亦曰“橘,《事類合璧》云:‘橘樹高丈許,枝多生刺,其葉兩頭尖,綠色光面,大寸餘,長二寸許,四月著小白花,甚香,結實至冬黃熟,大者如盃,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至於“葽”、“苞”二字,雖然上引《尚書˙禹貢》“厥包橘柚”一詞,其“包”字亦有異文作“苞”者,故令人懷疑簡文“橘柚葽苞”一詞是否與《尚書》此詞有關,然而,《尚書》此“包(苞)”字疑作包裹解,如《說文》段注即釋“苞”字云“苞,叚借為包裹。凡《詩》言‘白茅苞之’,《書》言‘厥苞橘柚’,《禮》言“苞苴”,《易》言‘苞蒙’、‘苞荒’……皆用此字。近時經典凡訓包裹者,皆徑改為‘包’字。”再如《莊子˙天運》曰“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陸德明《釋文》釋云“苞,本或作包。”亦同此訓,因此,若將“苞”字此解帶入簡文,似仍難以解釋“葽”字之語意,即便古漢語與出土《蒼頡篇》中,賓語前置者不乏其例,例如:“舝鍵 ![]() 綜上所述,可知簡文所謂“橘 ![]()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頁85-86。 [2] 何余華:〈北大藏漢簡《倉頡篇》研讀札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5年12月4日,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1,檢索日期:2018年5月10日。 [3] 趙彤:〈利用古文字資料考訂幾個上古音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84,2008年3月23日,檢索日期:2018年5月2日。 [4] 許文獻:《從北大漢簡<蒼頡篇>部分字形再談秦統一文字之標準》,2017漢字文化國際研習會,臺中:逢甲大學,2017年12月22-24日。 [5] 何余華:《北大藏漢簡<倉頡篇>研讀札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15年12月4日,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1,檢索日期:2018年5月10日。 [6] 林國良、莊菀琪在本校古文字研讀班例行會議上之發言,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18年3月8日。 [7] 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苞,叚借為匏。”又如《太玄.達》曰“蒼木維流,厥美可達于瓜苞。”司馬光注云“苞與匏同。” 点击下载附件: 1916許文獻: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橘柚葽苞”小考.docx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