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躬耕甲骨绝学“拉长”中国古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5-11 文汇报 李扬 参加讨论

    甲骨文,这3000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明年将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如今,几代学人倾注了无数心血。这其中,一位与甲骨文结缘半世纪,至今仍在躬耕不辍的学者令人肃然起敬:
    他踏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收藏甲骨文之处,经手研究甲骨数万片,争分夺秒地进行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整理,高瞻远瞩,孜孜不倦;
    他领衔著述11卷本、688万字《商代史》,通过地下掘出的史料,将中国古史拉长千余年,以开拓性的研究烛照源流,洞见真妄;
    他起草的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文本,助甲骨文成功入选,使甲骨文的文化精髓得到世界性的认可,显示了一个学者的历史担当;
    他编著的集大成性文献《甲骨文合集三编》,著录甲骨文三万片,接续了他的老师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合集》中“辑集殷墟出土甲骨文之大成”的前绪,嘉惠学林;
    他相信,甲骨“绝学”不会绝,百余年来,眼下正是甲骨学研究的最好时期。
    他,就是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
    “穷人搞了个富学问”
    与宋镇豪先生的采访约在了春日的一个午后,“从不午休”的宋先生神色清朗,看不出丝毫的倦意。书房桌上的电脑打开着,是他正在进行的甲骨文考释著录工作。
    事实上,记者的拜访打乱了宋先生给自己设下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每天30-50片的速度,整理释读山东博物馆馆藏的10500片甲骨文。由于总量大,又需要他全部独自承担,因此,他要从早上起床做到晚上11点,即便按照一天不落的速度、每天整理50片,也要7个月才能干完。
    “定这个计划,是要争取今年10月把释文全部做完,希望在明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让这批珍贵的甲骨文遗产齐整地公诸于世。”宋先生说。
    如此强度的工作,常人恐怕难以消受,宋先生却笑称自己是书斋里的“宅男”,早已习惯。他拿出一本厚重的《夏商风俗》放在记者面前,这是他刚刚出版的98万字学术新著,其中珍贵的图片资料就有上千张。“我的休息方法,就是交替着写。做甲骨文释文很累的时候,就换着写《夏商风俗》,写这本书对我就是休息、是精神调剂。”
    宋先生把甲骨文研究比作“在一个冷僻的天地和古人交流”,仿佛“穿越”至古代世界,让他感到十分快乐。若要追溯他从何时开始体会到这番趣味,则要回到50年前,那时他只有十八九岁,因好古敏求,常被同学谑称为———古董。
    宋镇豪1949年出生于苏州,少年时代浸染了吴门传统文化的养分,对古典文史有特别嗜好。他拜师硕儒章佩乙先生学书法、音韵、诗词格律。“文革”中,80多岁的章佩乙先生遭到无情批斗,宋镇豪时时去看望孤独中的老人,问经史子集,谈翰墨书法。他还喜欢与小街窄巷里住着的文人墨客们来往,其中有善山水人物画的林柏希,捉刀遒劲、出神入化的篆刻家张寒月,碑刻大师钱荣初……他至今还珍藏着章、林、钱三老相赠的画作及篆刻。
    实际上,宋镇豪本是理科出身,“文革”前就读于武汉河运学校,他与甲骨文结缘也纯属偶然。1966年“文革”爆发,到处破“四旧”,校园里许多好书被扔进火海,他冒着招来厄运的危险,偷偷把一本蓝绢面的线装书揣进怀里,这是一部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从此,他迷上了这三千年前的古文字。
    1969年,他被分配到南京工作,仍好古不辍。他曾经找到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唐春和老先生,请求看几部甲骨文的大书。至今他还清楚记得,唐老当时毫无二言,谨慎又大度,陪同进入在那个年代闭馆不开放的南京大学图书馆。满目尘灰、寂静幽暗的馆内,恰给了宋镇豪一个埋首读书的空间。唐先生把他锁在图书馆中,他每天就带一个馒头来,翻开那些珍贵的甲骨论著,从早上看到黄昏,持续数月,积累了很多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他至今都非常感恩唐老。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宋镇豪以优异成绩考到了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门下,自此,他从一个自学青年,真正走上了古文字与古史研究的人生之路。
    社科院研究生院始建之时,条件艰苦,借北师大一隅办学,他蜗居在5人的宿舍,每天奔走于图书馆与资料室之间。一次,他在前门的中国书店看到一本郭沫若的《殷契萃编》,时价9.8元,可他翻遍口袋也凑不够钱,于是走路回北师大找同学借钱,为省钱,再走回前门买书,徒步往返10多公里。
    “我受到胡厚宣先生的影响,与甲骨文有关的资料能占有的一定自己有,没有的就记在卡片上,看到就买、就抄。甲骨文的书很贵,我常说自己是‘穷人搞了个富学问’。”
    上世纪90年代,宋镇豪陪同几个日本学者在全国各地考察时,随身总是带着要买书目的卡片,抽空就去书店找书。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田中淡对他这一举动印象深刻,相熟之后,他告诉宋镇豪,自己的祖父田中救堂有一位最好的中国学者朋友———郭沫若。祖父希望田中淡在一生中也要交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朋友,如今他认为自己找到了。1997年,应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邀请,宋镇豪赴日本与田中淡一起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合作研究。在日本,他继续寻书,把日方提供的经费全用于买书,8个月寄回国23箱书,以至于中国海关误认为他在贩书。
    “见多识广,积累的厚实,研究才会比较透。我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对学术的源流、现状有了解,然后才能进入自己的研究。”宋镇豪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