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1917年8月9日(农历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潮州古城位于南海之滨,三山环抱,群峰连绵,一江萦绕,碧海无涯,风光旖旎。潮州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享有“海滨邹鲁”的盛誉。著名的历史人物有郑时昌、王大宝、赵德、卢侗、陈一松、王源等。一代鸿儒饶宗颐的家学渊源就是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环境中奠定的。 饶宗颐是天才式的学问家,在潮学、文字学、敦煌学、词学、史学、民俗学、楚辞学、目录学、考古学、文学、宗教学、梵学、美学、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均有高深的造诣和突出的贡献。他撰写了1000多篇论文,出版70多部著作、20多种诗文集、100多本书画集(陈韩曦《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284页)。饶公取得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俨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但他学问的起步源于续编父亲未完成的《潮州艺文志》。 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既是商人也是学者,勤于治学,长于考据,特别钟情于乡邦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他有感“乡邦文献之凋残,又以郡县旧《志》,于先贤简籍,虽有载述,然多疏漏踳驳,不足以殚考证而资表彰,于是大索遗书,钩稽排纂,初拟补辑《海阳县志艺文略》,嗣以采集益伙,更广及他邑”(饶宗颐《潮州艺文志序》)。于是,他发愿编撰一部《潮州艺文志》,日夜搜集整理潮州历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地方历史文献,以表彰乡贤事迹,砥砺后辈。然而,天不遂人愿,饶锷积劳成疾,1932年便沉疴不起,溘然长逝,年仅42岁。弥留之际对这部著作仍念念不忘,以遗稿未成为憾,希望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的编撰。当时的饶宗颐仅有16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贪玩的时候。饶宗颐突然遇此变故,不但没有气馁,反而发愤自励,立志完成父亲的遗著。他旁搜博采,询问当地耆老,辑佚钩沉,考证史料,经过三年时间的奋心寻检、爬梳史料,最终修订完成了《潮州艺文志》。 《潮州艺文志》饶锷旧稿23卷,已编定16卷,饶宗颐续编第17卷,又加了《外编》《订伪》《存疑》各1卷,共20卷。饶宗颐对全书各卷还进行了补订,纠正了其中许多讹误,补充了一些遗漏的史料。后在《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第4期,1936年第6卷第2、3期合刊首次刊发。《潮州艺文志》全书共65万字,收集唐代赵德编的《昌黎文录》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可考的潮州籍名家著述,所列书目达1000余种之多,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陈韩曦《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第20页)。该书对潮州艺文资料进行了系统搜集,为学界研究潮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文献基础,是潮州在艺文方面有史以来最为系统的志书,填补了潮汕史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已故著名潮州学者蔡起贤誉之为“一部潮学开创性巨著”。 饶宗颐的学问起步于编著潮州地方文献。因为续修父亲遗著《潮州艺文志》的成功,一举成名,不仅奠定了他学术研究的根基,更使他成为了受人瞩目的学林新秀。凭借其扎实深厚的目录学基础,19岁的饶宗颐就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艺文纂修,是纂修人员中年纪最小的。同时受聘的学者都是名声显赫的岭南才俊,这让他在岭南仕林中一鸣惊人,广受关注。《潮州艺文志》和20世纪40年代末由饶宗颐任总纂修的《潮州志》,因体例新、材料新、编纂方法新,被学界称为“方志史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地方志研究的典范,更是研究潮学的必读书。这两部书连同《潮州丛著初编》《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州志汇编》等著作使饶宗颐成为了研究潮学的先驱。 在学术研究上,饶宗颐以潮学研究为基础,不断扩大研究领域,走向了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