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姜良芹:“牢记南京”——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新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18-05-25 《团结报》2018年5月24日 newdu 参加讨论

    在近代日本侵华史上,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制造的诸多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国民众战争受害体验的象征,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不久,《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极为精辟:“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南京大屠杀从城市记忆上升到民族国家记忆,进而迈向人类共同记忆。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然而,历史记忆所关涉的不仅仅是历史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挑战。一方面,体验过战争的老一代的逐渐逝去,战争记忆有“空洞化”与“抽象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消费越来越多元化,广大民众对通俗史学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传承和铭记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近日,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一书,是一本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科普读本,以故事形式讲述惨痛的历史事实,用动人的细节展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记忆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专家学者来写科普读本
    该书作者张连红是1998年成立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参与主编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72册)、《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创伤记忆: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魏特琳传》等许多学术著作。刘燕军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近30年,对南京大屠杀史料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有专门研究,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南京大屠杀论文,他们二人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长期耕耘,成果丰硕。由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写南京大屠杀的科普读本并不多见。正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在序言中呼吁,史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在注重专业论文和著述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再翻译”,使之成为公众易于接受的产品,多撰写通俗性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读本。
    如何面向青少年来构思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科普读本?“尊重历史,据实而言;融会贯通、通俗表达,才是普及读物应有的呈现方式。”全书分为五个篇章:在“保卫南京篇”中,作者用7目的篇幅,将战前南京的城市面貌以及难民逃难、中日空中鏖战、中国守军奋勇抵抗等一一道来。在“黑色南京”篇中,作者通过7个故事,记述日军滥杀无辜、难民水深火热,将大屠杀的惨烈描述得淋漓尽致。在“南京英雄篇”中,共讲述了 7 个人物故事,其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拉贝、魏特琳,还有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其中包括一位以杀猪卖肉为生的普通人王恒山救助受难军民的故事。“正义审判”篇依然以7个故事,讲述战后遇难名单收集和犯罪事实调查以及在东京与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过程。“世界记忆”篇通过3个故事,讲述南京的城市之殇、国家公祭以及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来龙去脉。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全面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战后对战犯的正义审判和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过程。全书由31个故事串联而成,每一篇独立成章,但串联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
    用细节故事叙述宏大历史
    “说细节”“讲故事”是《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的一大亮点。作者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把控,把我们带到大屠杀的“历史现场”。
    宏大叙事的南京大屠杀,是由众多细节组成的。只有把这些最打动人的细节说清楚,才能展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在“南京沦陷”一目,作者以日本东京小学生津田道夫在1937年12月13日的经历为切入点,讲述日本学生为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欢呼雀跃;在日本占领区北平(北京),沦为亡国奴的学生们被迫参加“庆祝南京陷落”的游行,心中充满了愤怒;而当天的南京陷入了黑色的深渊,恐惧与战栗的人们到处寻找安身之所,学校的操场也成了日军的屠场!
    在“城市之痛”一目中,作者以几个幸存者的遭遇,呈现大屠杀的创伤记忆。对于众多的幸存者以及他们的家庭而言,大屠杀不仅仅是历史,还是活生生的现实:邓明霞丈夫被杀守了一辈子寡、受了一辈子苦;袁大娘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仍然活在大屠杀的痛苦记忆里;战争甚至改变了姓氏,姜根福原来姓徐,屠杀期间,他的母亲被日本兵枪杀,小弟弟被摔死,二姐因为反抗强暴被活活刀劈,父亲被抓走,他后来被姜姓人家收养,他的弟弟被戴姓人家收养。
    通过故事还原历史,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记忆的历史细节中直面历史,大屠杀才有意义,“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故事情节都经过学术考证
    在史料运用与取舍方面,作者注重多个材料的相互验证,使故事更加真实、鲜活。在《屠杀俘虏》一目中,作者以“中国通”、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在南京城下的感想为切入点。曾经在南京生活了两年半时间的佐佐木,自诩是“在南京城头最有感慨的人”。他对南京的山川草木异常熟悉,他没有想到,经过国民政府的多年建设,南京已经初步具备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雏形。然而,无情的战火将这座美丽的城市摧毁得面目全非。“屠杀俘虏”是日军的既定方针,在12月13日这一天,佐佐木的部队就屠杀了大约15000人。第一一四师团步兵第六十六联队在中华门外屠杀了大批俘虏。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在南京东北部的幕府山一带抓获和屠杀了近2万名俘虏。作者将这上述三支部队屠杀俘虏的故事与细节串联起来,前后相互关联,浑然一体。
    李秀英勇斗日本兵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西方人士如南京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鼓楼医院美籍医生威尔逊等人的日记与书信里都记述。作者从时任鼓楼医院护士沈文俊的见闻切入,叙述李秀英在鼓楼医院接受救治的情况。沈文俊是李秀英的小学同学,也是她幼时的玩伴,这样的叙述使故事更加鲜活!同样,在“无处逃遁”一目中,作者通过两个幸存者苍开甲、周文彬的遭遇,揭示战争的灾难面前,人们无处逃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两个都是玄武湖菱洲的居民,是邻居,当苍开甲遭到日本兵的毒手时,周文彬尚未出世。当时,他的母亲在家人的护送下,连夜逃到长江边的小村庄,在那里生下了周文彬。然而,四处扫荡的日本兵连这么幼小的孩子也不放过,他们无处逃遁,枪弹打烂了周文彬的三个脚趾!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作者还挖掘新的史料,并对史实进行分析与钩沉。“王恒山仗义救同胞”一目中,作者以倒叙的手法,由南京市参议会秘书寇思明向王恒山颁发“褒扬令”入手,将王恒山在大屠杀期间救助受伤军民的经过娓娓道来,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褒扬令”就是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史料线索,顺藤摸瓜,在《中央日报》上查找到的。在台湾出版的十余册“褒扬令”中,并没有这则“褒扬令”。“褒扬令”的颁发日期是1947年5月16日,这一天风和日丽。为查找这一天的天气状况,作者查阅了多个当时在南京的“时人日记”。
    作者还以和平学的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试图引发人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在“世界记忆”篇中,作者提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南京一个城市的伤痛,从设立国家公祭日到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因此,需要把我们的命运放到整个人类命运去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段历史,珍爱和平。(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