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編撰的《地灣漢簡》面世之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1]如孫占宇、馬智全兩位先生所言:“地灣漢簡出自漢代張掖郡邊塞肩水候官,較好地保存了該候官的被兵簿、守禦器簿、日迹簿、錢出入簿、郵書課、吏受奉名籍、穀出入簿、吏卒廩名籍等多種文書檔案,爲研究兩漢邊疆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值得研究者重視。”[2]學者已有多篇文章對地灣漢簡中的文字改釋、編聯綴合、字詞解釋,以及地方行政組織“里”的相關信息進行討論。現在,我們想談談簡文中的“弦”。地灣漢簡中提到三種“弦”:“枲長弦”、“韋弦”和“糸韋弦”。 1、枲長弦 枲長弦二完86EDT7:11 枲长弦□ 86EDT28:6 枲長弦八86EDT34:9 枲長弦一86EDHT:14 “枲長弦”,居延漢簡習見。《中國簡牘集成》第六冊注:“弩用麻製弓弦。”[3]第十一冊注:“即用麻做成的弓弩弦。枲麻類植物纖維。”[4] 2、韋弦 韋弦二 86EDT34:9 《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賈公彥疏:“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則曰韋,本是一物,有毛無毛爲異,故云取相近耳。”[5]“韋弦”,指以獸皮製作的弦。獸皮製作的弦,有實物出土。1974—1981年,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坑的五個方內,計出土弓弩遺跡132處。……從殘跡觀察,出土的弓均屬於弩弓,……弓榦上纏扎革條。纏法系由兩端開始,到弣部收結,上面髹漆。”[6] 3、糸韋弦 糸韋弦二 86EDHT:14 “糸”,即“絲”。“絲韋弦”,指以絲和獸皮札絲製作的弦。以絲製作的弦,有實物出土。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弓弦由四股絲繩絞合而成,弦徑約0.5釐米,差不多有筷子那麼粗細”。[7]據《容齋三筆》卷十六記載,有以絲札麻繩製作的弦:“神臂弓出於弩遺法,……麻繩札絲爲弦,……”[8]“糸韋弦”的製作,與“麻繩札絲”相類似。 綜上所述,從地灣漢簡的記載來看,當時西北地區製作弦的材料有枲、韋、絲等,且有考古實物佐證。從傳世文獻的記載來看,製作弦的材料即便到了後世也沒出現大的變化。 附記:蒙甘肅簡牘博物館賜書,謹致謝忱! [1]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地灣漢簡》,中西書局2017年。 [2]孫占宇、馬智全:《〈地灣漢簡〉研讀札記(一)》,簡帛網2018年5月19日。 [3]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六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54頁。 [4]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十一冊,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34頁。 [5]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1059頁。 [6]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編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上冊,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3、281頁。 [7]何介鈞、張維明:《馬王堆漢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42頁。 [8]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第615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5月30日09: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