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互联网时代,百科全书如何开启知识服务新模式 ——以考古、文物学科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8-05-31 中国文物信息网 郭继艳 参加讨论

    当前,我们已处在万物皆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同时,这又是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新资讯、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等不断涌现,民众对于知识的诉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围绕“知识”衍生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企业界、学术界研究的“知识管理”“知识图谱”,图书馆界与出版界思考的“知识服务”,以及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推动下产生的“知识付费”等等。其中的“知识服务”是当前出版界研究的重点,但它对于百科全书而言并不是一个新内容。从纸版时代起,百科全书即凭借精准权威的内容质量、完备便捷的检索体系、适时修订的迭代版本等优势,一直在向读者提供着知识服务。如今到了互联网时代,百科全书不能满足于纸版阶段的成绩,亦不能囿于纸版思维,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了解读者的新诉求,主动与新技术融合,在出版形式、产品载体、内容表达、编纂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不仅在形式上从纸质、光盘、封闭的局域网转向互联网,甚至要从web 1.0提升到web 3.0,开启新的知识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百科全书的出版者要协调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做到立足传统、借势创新。
    改变——借势创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百科全书出版者要及时了解这些新技术、新变化对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对百科全书的影响,因势利导,以网络版为主体,设计手机版、内容定制版等多种产品形态,利用先进技术来丰富、完善、发展百科全书,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具体要做好以下5个主要方面:
    变革思想,提高服务意识。行动受思想的指导和推动。新形势下,做好知识服务必须先在思想层面有所转变,从纸版时代以出版社、学界专家为主导,极少考虑读者需求的单向思维,转向既要坚持出版导向、引领读者,又要贴近读者、了解读者的双向思维。例如,网络版考古文物百科全书设多少条目、设哪些条目为佳,需要写哪些内容,文字风格要通俗些还是专业些,可听一听读者的声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用户数据分析对读者的需求做出推测。互联网时代,人们用点击和停留时间来对网页表态,满足不了用户需求的内容无法吸引网民。百科全书是向有知识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工具书,出版社和学界专家有责任、有义务将读者所需要的学科知识通过合适的渠道送达读者,这样才能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
    创新表现形式。网络版的百科全书不再受纸张版面、印制成本等的限制,不受纸质载体的束缚,可以融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还可通过用户留言、网络社区等展开交互,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的阅读终端,创造丰富的知识表现形式。以考古学百科全书为例。考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工作中所要面对的未知世界,对广大非考古专业背景的人们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大家希望了解考古工作者是如何开展田野工作以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希望体验看到深埋地下的文物在自己手中第一次发掘出土、重见天日时的激动,希望和考古工作者一起揭开未知的古代世界之谜……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遗址的不可逆性、文物的不可再生性等,均要求对考古工作现场实行严格管理,使得普通人很难有机会亲临探方或工作室。为了更好地普及考古知识,进而起到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网络版的百科全书中增加反映考古工作现场的视频短片;重大的发掘时点甚至可以引入视频直播,由专家进行讲解,以满足大众对考古工作的关切,并逐渐从看热闹变为看门道;还可以充分借助百科全书网站这样一个绝好平台,设置合适的栏目,加强专家学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提高知识的传播力,让专家学者成为“知识网红”。
    将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21世纪以来,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多年的技术结出累累硕果,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图谱、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适合学习:学习的门槛降低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便利性和趣味性得到增强。我们可以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考古文物百科全书中,帮助创新知识服务的形式、拓展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如:大数据技术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帮助读者迅速找到想要找的内容;语音识别技术可解决考古文物学科中,常见字符集之外的字符在数字环境中难以被检索的难题;利用AR能让考古爱好者更好地研究文物,VR则可增强考古爱好者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还可构建考古学知识图谱,运用可视化技术向读者更清晰、直观地表达考古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发展脉络……
    及时更新产品、打造全方位的产品线。在知识不断加速产生的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提供知识服务的速度要能跟得上读者对于知识的需求变化,不断提升百科全书的吸引力。网络版百科全书所处的技术环境让快速发布新条目、及时修订条目成为可能;也让出版社细分用户、准确区分不同类别的读者群,为他们打造不同专业性、不同主题或不同规模的百科全书,甚至提供定制化的百科产品成为可能。
    根据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创新编纂工艺。编纂优质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百科全书并非易事。百科全书是由编、撰双方经过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精品传世之作,撰写条目和审稿时间长、工序多是必然的。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追得上读者对于新知识的期待?需要出版社在纸版编纂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全面考虑网络版百科全书的新特点、新变化,制定出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百科全书编纂工艺。具体可从制定更加科学、有激励效果的管理机制,适应网络版百科全书的工作流程,更为全面、严谨、细致、有操作性的工作标准,以及帮助新作者、新编辑尽快理解百科全书,充分、高效地借助数字化编纂平台和技术手段进行撰稿和审稿等方面入手。
    不变——立足传统
    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宗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但知识服务的本质不能改变,仍然是为读者提供准确的知识,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错误的知识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严格把控知识服务的质量。已经出版了两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凭借严密的组织、高水平的编纂队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标准的质量水准在读者中形成了良好口碑,成为我国文化出版工作的一面旗帜,它所承担的责任是其他快餐文化所不能担当的。如今正值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之际,三版将以网络版为主,规模远超纸版,打造全新的知识服务平台。和前面两版的定位一致,大百科第三版仍然是反映我国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代表着正确的导向,是精准知识的提供者,准确权威、系统严谨仍然得是网络版百科全书的标签,否则就只能称之为信息平台,而非百科全书。因此,作为百科全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出版人和专家学者要一起坚守出版本质、学术品质,立足传统优势,守正出新。
    回顾现代百科全书发展至今200多年的历史可知,百科全书是一种广为大众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对于百科全书编辑和学界专家而言,向公众传播权威、准确的知识是大家共同的目标,而科学、严谨且内涵丰富的百科全书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相信通过专业的百科编辑和权威的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定将会开启百科全书知识服务的新时代。
    责编:荼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