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文摘】杨圣敏: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69年前的反思及其当代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8-05-31 《民族研究》 杨圣敏 参加讨论

    (二) 学科的起落兴衰与社会贡献
    一个学科的发展前景,与她在社会中的功用、她的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如今,当我们翻阅旧中国数十年间,民族学社会学界的研究,尽管成果颇丰,而且从学术水平上看,多有精彩的篇章,至今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但同时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研究的主题都回避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问题。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开始向西方学习各种改良社会的新思想,民族学社会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西方传入的。
    在民国之初至20世纪30年代,外国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和国内军阀间的兵连祸结,致使民不聊生,国家分裂。面对日益激化的国内外矛盾和混乱的社会局势,民族学社会学研究却少有直接针对时弊和统治者的分析与批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多数学者对学术研究应用于中国社会之改造的意识尚无共识,有人甚至对此比较淡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使中国的民族学社会学界与其他学界一样惊醒,遂全力投入到这场全民族的斗争中,围绕抗日救亡重点开展了边疆民族研究,从而推动民族学社会学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策划满蒙独立,中国边疆危机。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研究,已成为救亡抗日的需要。加上当时东部沿海各省相继沦陷,高等院校大规模向西部和边疆地区转移,边政学一时兴起,使得民族学社会学家们也随之将研究的重点转向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抗战时期民族学社会学界研究重点的西移,既开拓了西部少数民族研究的新领域,也为巩固边疆和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界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以民族、国家核心利益为重点,围绕社会核心焦点问题开展专业研究的做法,却没有在抗战后继续保持下来。
    1949年6月,民族学社会学界领军人物在全国解放前夕的反思,正是在这一点上感到愧疚。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实践性学科,其研究的重点只有投放于社会实践的主流与核心,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多承认从而得到发展。旧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始终未介入时代的主题,未敢触动中国社会中最焦点的问题,避重就轻,因此对社会的贡献很小是一个事实。
    (三) 旧传统与阶级出身的影响
    旧中国的民族学、社会学对社会的贡献很小,还有旧传统与学者们阶级出身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在西方创建的民族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社会。传统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是从研究小型的、简单的与较原始的社会中发展出来的,不足以研究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又复杂的社会。关于这一点,早已成为国内外民族学界的共识,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民族学界始终没有解决的困境。从主观上来说,中国很多知识人的学术活动缺少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特别是缺少与普通大众相联系的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