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也被临淄人视为母亲河。淄河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文明。齐国故城临淄位于淄河西侧,因临近淄水而得名。在这片被淄河滋润的古老土地上,孕育出了光耀后世的齐文化,谱写了区域文化的绚丽篇章。 淄水无言,见证了临淄故城的繁华与落寞。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都,临淄曾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据《战国策》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如今,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临淄故城的繁华早已被深埋于地下,但从残存的历史遗迹中,仍能感受到曾经鲜活的历史。 “大城咬小城”格局 齐都临淄故城位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东临淄河,西依系水,北面是辽阔的原野,南部是丘陵山地。临淄城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公元前859年,齐献公迁都临淄起,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齐国再未更都,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 作为齐国国都,临淄故城的考古价值不言而喻。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临淄齐国故城的田野考古考察工作就已经开始。1930年,考古学家李济、吴金鼎就到临淄做过实地考察,认为像临淄这种地方,必蕴藏着无限的宝贵的史料。限于当时人力、财力等情况,考古发掘未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1958年11月,山东省文化局举办省文物培训班,组成临淄考古队,在临淄齐故城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初步了解了齐故城的形制和文化堆积分布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齐都故城的面貌越来越清晰。故城分为大城与小城两部分,为“大城咬小城”格局。小城的建筑年代晚于大城,小城嵌入大城西南角,大城南北约4500米,东西约3500米,周长14158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周长约7275米。大城和小城总周长约21433米,总面积约15.5平方千米。勘探中发现城门11座,其中小城5座(东、西、北门各1座,南门2座),大城6座(东、西门各1座,南、北门各2座)。城墙下有四处石砌排水道口。宫殿建筑遗址经探明的有两处,均在小城内,一处在小城西北部的“桓公台”及其周围;另一处在小城东北部的“金銮殿”一带。 从整体布局来看,当时齐国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和建筑布局设计。齐都古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东西两面城墙即以两道河岸为基础建起,淄河与系水就成了两道天然的护城河,又在南、北城墙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使之与淄河系水相互沟通,形成了碧水绕城的外部排水护城网。 城内探明十条交通干道,其中小城三条、大城七条,最长的一条连接大城南墙的南西门和北墙东门,全长4400米,道宽20米。纵横交错的干道把临淄城划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方块。据考古学者推测,它们有可能分别是市肆、手工业作坊或居民区。 如今,行走在故城内,依然能找寻到当年齐都故城的遗迹。在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齐都故城城墙遗址。记者看到,故城城墙用泥土分层夯筑而成,在城垣遗迹中,保存较好的是大城西墙南端与小城北墙交界处。据介绍,城墙残高约5米,小城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55—67米。 排水道口巧夺天工 临淄故城排水系统在城内走明渠,只有排水道口从城墙下穿过,与城外护城壕沟相接,布局精巧而科学,令人惊叹。现已探明故城有三大排水系统,四处排水道口。其中三号排水道口作为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一部分正在保护完善。三号排水道口建在城墙之下,呈东西向,用自然青石垒砌构筑。据介绍,这一排水道口东西长42米,南北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过水道用石块构筑出15个方形小过水孔,水孔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一层各有5个过水孔,水经石隙而过。进水道为排水道口的东段,东段略超出城墙,与城内排水沟连接,呈西窄东宽的喇叭口形。南北两侧全用石块垒砌,南侧比北侧略短,体现了建造者的精巧设计,因为水流自东南方向而来,直冲水道北壁,所以多以石块砌壁应对水流的冲刷。出水道的形状和结构与进水道大体相似,内部石块交错排列组成网状,水可以分层从孔内石块间隙中跌宕流出,敌人却不能从水孔中进入城内。在枯水期下层排水口就可以满足需要;在丰水期中上两层排水孔会随着水势涨落而发挥调节作用。 据考证,三号排水道口与大城西墙是同时修建的,距今约3000年。从临淄作为齐国国都起到唐代,这一排水道口使用了近2000年,排水与防御功能兼备,成为世界同时期建筑史上的杰作,充分显示了齐国人的建筑智慧和水平。如今,这一排水道口是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展示区,当地有关部门对这一排水工程进行了保护开发,并建设了多媒体展厅,通过新技术展示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以便让游客更充分地了解排水道口既能排水又能御敌的科学建筑形制。 千古奇观殉马坑 探访临淄齐国故城,东周墓殉马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去处,该馆位于故城东北部,始建于1982年,是一座仿古建筑,馆内展出了106匹殉马。 20世纪60—70年代,在对故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时先后发掘了五座大墓,在五号墓附近发现了大型殉马坑。殉马坑拱卫的是一座大型古墓。主墓的东、西、北三面是殉马坑,东西各长70米,北面长75米、宽5米,三面相连。殉马排列密度为平均每米2.8匹。按此密度推算,整个殉马坑内的殉马当在600匹以上,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奇观。经专家整定,殉马全是5—7岁的战马,是用麻醉剂或钝器撞击马头后,按照一定的葬式排列而成。马分两行,内行压在外行尾部,后马腿搭在前马身上,前后叠压、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处于临战前的姿态。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推测,该墓的主人可能是齐景公。齐景公是姜齐第26任国君,在位58年,是齐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据史料记载,齐景公特别爱马,宫中有专门为他养马的人。庞大的殉马葬式反映了当时齐国国力的强盛,为研究齐国的经济、军事和殉葬制度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东周墓殉马坑自发掘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公开展出的殉马有100多匹。由于建成时间较长,设施比较陈旧简陋,殉马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文物保护的需求。现在,临淄文物部门将殉马坑列为临淄齐国故城考古址公园第一批重点展示项目,对殉马坑进行改扩建,准备把600余匹马通过复制形式全部展示出来。 (原文标题:临淄城排水系统与殉马坑的往事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日第1463期) 责编:荼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