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与秦兵马俑结缘的赵康民

http://www.newdu.com 2018-06-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庞博 参加讨论

    赵康民在兵马俑修复现场
    2018年5月16日晚9时30分,最早认定秦兵马俑是文物并进行修复的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因病去世,享年82岁。赵康民出生于1936年,西安阎良关山人、研究馆员,曾多年担任临潼区博物馆馆长。
    作为西安临潼一位在基层的文物工作者,1974年赵康民有幸率先科学地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秦始皇兵马俑坑,从此使临潼蜚声海内外。
    重大发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赵康民通过多年对临潼文物分布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知识,逐步成为临潼文物考古方面的行家里手,成为全县(当时为西安市临潼县)方圆百里有名的文物专家。“文革”期间,随着“学大寨、促生产”的农田基本建设的推进,赵康民就再也没有睡过安稳觉,他心里时时都在告诫自己,临潼这地方可是京畿之地,只要动土就可能伤到古遗址或文物。因此,他特别关注各乡村农田基本建设的进展情况。
    1974年,临潼时逢大旱,各地兴起打井浇地、抗旱保苗的生产热潮。有一天,赵康民接到宴寨公社(现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抓农田水利生产的干部房树民的汇报,说他下村检查打井工作时,发现西杨村村民打井挖出来的土里有陶片,这些陶片可能是文物。赵康民一听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火速赶到现场。
    赵康民被打井现场的场面惊呆了,在骊山脚下柿子园的打井工地,新土四周到处可见陶人的头、身、肢和残片,还有许多灰黑色的整砖,偶尔还能找到一些铜箭头。经打听,当地老百姓打井已进行了一个余月,认为出土的一些“瓦神爷”是天旱的罪魁祸首,是它喝干了地下的水,村里的老人们忙着烧香磕头;有些村民觉得“瓦神爷”面目狰狞,把它挂在麦地边的柿子树上吓麻雀,孩子们将“瓦神爷”残肢断臂当作戏耍的道具。还有些村民认为这种“大砖”沉甸甸的,里面含有铅,取名为“铅砖”。赵康民马上下到井底,对现场进行分辨,又仔细观察土层结构,对较为完整的陶件进行分析。联想到馆内收藏的跪坐俑,一种直觉告诉他这是秦代的遗物,是与秦始皇陵相关的遗物。
    “乡党们,抗旱虽急,但这井暂时不能打了。”赵康民当即站在高高的土堆上,扯开唱秦腔特有的高噪门向群众大声说,“这些‘瓦神爷’可是宝贝呀,它可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让我们先搞清它的来历。”赵康民雇来村民将陶片收拢,装了整整3架子车送回博物馆,并向他们支付劳务费30元,当时村民的劳动日工资仅为一毛钱。赵康民又找来村民,把新土全部细细过筛,将所有的残片碎碴一网筛尽,全部收集起来运回博物馆拼对、粘接。同时,赵康民组织人员对打井现场进行了部分清理发掘,以寻找更多的线索。赵康民还从群众举报中得知,已有部分出土的铜箭头卖到了三原县的废品收购站。赵康民一听气得差点晕倒了,他当即以高价将200多个铜箭头、2个铜弩机全部赎回。
    记者报道
    正当赵康民对成千上万的陶片进行认真修复时,回乡省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闻讯前来博物馆观赏,他被赵康民修复的陶件所震惊,当即对赵康民进行采访,很快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发表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国务院领导当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文物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文物。国家文物局立即派专家赶赴陕西考察现场,决定组织相关方面进行发掘。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正式进驻西杨村考古工地,赵康民与杭德州、袁仲一等5人有幸成为揭开秦陵陪葬坑之谜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
    兵马俑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它的发现早就存在着必然性。陪葬坑的埋藏深不过5米,很容易被后人发现。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过自汉以来的墓葬20余座、古井3个、大拢坑1个,说明历史上曾有人30余次有机会见到兵马俑,由于缺乏对它珍贵性的认识而错失良机。历史将认识兵马俑的机会降临于赵康民,作为文物工作者当然是幸运之神的恩赐。同时,也是赵康民数十年对文物工作的挚爱,对家乡临潼文博事业发展呕心沥血的使然。
    第一个报道秦始皇陵出土秦代武士俑的记者蔺安稳是临潼人,他对秦兵马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对赵康民唤醒沉睡数千年的兵马俑做过这样的评价:秦俑的价值是赵康民经过一番探索研究后认识到的,一般群众认识不到泥巴烧制而成的瓦人碎片竟是宝贝。赵康民将收集到的破碎瓦片进行拼对、修复,并恢复了秦俑的原貌,不仅断定它是秦代之物,而且给它取名叫“秦代武士俑”,世界知名的“秦俑”一词就是从“秦代武士俑”演化而来。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在考察修复后的秦俑时,对赵康民说:“你给国家立了大功。你碰上了,认识了,你有功嘛。让我碰上了,我就不认识。”
    各界关注
    赵康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在老人的书房里至今还摆放着一本正在修改的书稿。但是,让赵康民值得一生自豪的还是与兵马俑结缘,他曾在自述文章《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始末》中详细介绍兵马俑发现和发掘经过,首次讲述了秦俑发现的故事。1974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内刊上刊登了蔺安稳撰写的文章。之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亲自批示给国家文物局:“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陕西文物部门组织对秦俑坑周围进行全面普探,始知该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27米、深4.5~4.65米、总面积14,269平方米,四面各有五个门道。
    1976年4月23日,在一号坑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东西长96米、加上两端坡道总长124米、南北最宽处98米、深5米、总面积6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27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发掘对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和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雕塑艺术、青铜铸造技术等方面特别珍贵。
    1975年8月,国务院批准在秦俑一号坑修建保护大厅,拨专款150万元,后来在谷牧副总理的支持下陆续追加数百万元。1979年大厅落成,边发掘边开放,并正式定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叶剑英元帅亲书馆名。1989年10月1日,秦俑三号坑大厅建成,全面进行发掘修复工作;1993年12月31日,秦俑二号坑大厅落成,开始进行全面性发掘。
    秦兵马俑出土后引起了世界轰动,截至目前已接待了220多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观,其中迎来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就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1976年5月14日,李光耀兴致勃勃地在试掘土坑中仔细观看了整整40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第二天,报纸上纷纷登载李光耀参观秦俑馆工地的消息和照片,并引用了他对兵马俑的评价:“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这一报道在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
    在今天秦兵马俑已经享誉全球之时,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名字“赵康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