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炎炎夏日中古人如何纳凉

http://www.newdu.com 2018-06-11 解放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已经可以免于炎炎夏日的焦灼难耐之苦,而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么,在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古代,中国人是如何纳凉的呢?
    首先,古人在穿着上下功夫。直到宋元时期棉花才开始广泛种植,所以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吸汗透气的纯棉服饰古人是享受不到的。那古人夏天穿什么呢?皇家贵族“不差钱”,穿丝绸衣服既清凉又美观;百姓自古以来被称为“布衣”,其实这里的“布”指的是大麻布,而麻布的特点之一就是吸汗易干。南方过夏天,更多人喜欢穿苎麻衣服,因为苎麻捻线比大麻更薄,做出来的衣服更加柔软透气。麻布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染色时白得发光,染了色又不掉色,因此在汉朝苎麻就被用来做宽袍大袖的深衣了。
    对抗夏天高温的第二个方法,就是使用物理降温“神器”——冰块。中国历朝历代夏天都会给官员们发冰,这种习俗从周朝一直传到清代。《周礼》《魏志》《宋书》都将此作为正事单独提及,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寒冬腊月间,朝廷会派人去冻透的河里采冰,放在冰窖里储存。暑天来临,官员就凭冰票领冰,官大票多、官小票少。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高温补贴”了吧。
    那么,普通百姓是如何避暑降温的呢?事实上,百姓也能去官家冰窖买冰。唐代方士炼丹时,发现硝石吸热能造冰,这个方法就在民间迅速普及开来。
    从唐朝开始,糖冰块就是街边常见的零食。到了宋朝,还会在碎冰里加果汁、干果。元朝时,蒙古人还会往里加上牛奶。清朝时,小贩们手中会叠两只小铜碗相击叫卖:“刨冰、冰镇酸梅汤、果干、山楂糊、雪花酪、大西瓜……”声音清脆,传得悠远。小贩手里的这个响器叫“冰盏”,鲁迅在《彷徨·示众》里曾写过:“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
    除了吃穿,古人降温还依靠“竹夫人”、瓷枕和扇子等纳凉工具。
    “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有网眼,可抱可搁脚,就好像一个立体版的竹凉席。瓷枕是隋朝人的发明,因为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所以最适合夏天使用。李清照《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中的“玉枕”,其实就是瓷枕。而要说最常见、现代人至今仍在使用的降温工具,则非扇子莫属了。
    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称扇子是周昭王时期发明的,不过最早不是为了扇风,而是为了给帝王遮挡尘土;到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已经普遍被用来纳凉了。隋唐时期风行的扇子叫“纨扇”,就是常说的“团扇”,竹木做骨,上糊薄丝。有词云:“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由此可见,除了纳凉,扇子更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丝美感。
    (雷册渊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