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路送灵。送灵归祖是送灵仪式最直接的目的。在彝人的信仰世界中,祖地虽然美好,但归祖之途道远而凶险,亡灵要经过许多艰难险阻才能抵达,因此在送灵仪式中有导灵、助灵使之离开人间回归祖地的各种措施和方式。其中,念诵《指路经》(ꂿꂘ)送灵诸种方式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指路经》向亡灵描绘祖地的美好和丰饶,指明通往祖地的翔实路线,教导亡灵如何克服途中关阻以顺利到达祖地的。为亡灵指路的指路者,除了送灵毕摩外,主祭者和与祭者也会参与其中。只不过,毕摩指路用的是经书,而后者则是念诵口耳相传的口诵《指路经》。除指路送灵外,在送灵仪式上还有绕祭场或祭棚而行,旨在帮助亡灵扫清踏平归祖途中的鬼怪障碍的转场送灵(即“和觉”ꉻꏮ);有舞大刀威慑、砍杀前来阻止亡灵回归祖地的刀舞送灵;还有用驮灵马、引路鸡、拱路猪、带路羊为亡灵做交通工具、引路、开路的牺牲送灵。送灵是彝族祖先信仰中最有活力、最为重要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彝人对灵魂不死的信念,了解其对灵魂归宿的最高境界——祖先世界的描摹,更为有意义的是,可以沿着亡灵归祖的路线去探寻民族迁徙的历史。 招魂祈福。送灵仪式不仅是为死人的仪式,也是为活人、为后代的仪式,与送灵相伴而行的是招魂祈福。在此所言之招魂,除了活人之魂、后代之魂,还有与后代存在相关的动植物等魂灵。彝人恐怕亡灵会带走各种活魂,一方面,亡灵与人一样,对于自己创下的家业、自己的后代、自己熟悉的一切均有依恋难舍之情,难免有带走这些魂灵之嫌;另一方面,族人、后代对亡者怀有敬仰之心、感恩之情,其魂灵亦有随亡灵而去之疑。而魂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衰败,而招魂之举便接踵而至。招魂的对象如后代子孙魂、家支魂、姻亲魂、村寨魂、男子的俯身魂、女子的生育魂、福禄魂、运气魂、六畜魂、五谷魂等等。在仪式上,毕摩们也不会忘了为自己招魂。招魂,要念诵《招魂经》,使用招魂草和招魂的黄母鸡。与《指路经》把祖地描绘成一片乐土不同,《招魂经》告诉活魂,祖地是不堪居留的恶土,恐吓、诱导活魂不要留恋祖地,指引其返回自己的家园。在送灵仪式上,招魂体现了一种直面人生、肯定现世的生命主题,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占算禁忌。为了保证仪式取得圆满成功,在送灵仪式上,始终贯穿着种种占卜活动和禁忌规定。送灵择日,既要按照“和(ꄮ)”的原则,做到“年和”、“月和”、“日和夜和”,从亡者生辰八字来占算仪式的“吉年”、“吉月”和“吉日吉夜”,以预测送走亡灵是否吉顺,与此同时,择日还要考虑对后代的“岁位”是否冲克。送灵仪式中利用仪式牺牲作占卜材料是最为常见的。比如,牲抖卜,即祭牲在念经做法后抖不抖动,占亡灵领不领牲。掷牲卜,即以掷祭牲看其朝向来卜来探测鬼祟、祖灵意向。还有以牺牲的内脏占卜祸福、预测丰歉的占卜内容。送灵仪式中,以避免出现恶果的禁忌规定很多。比如,对执祭者毕摩的禁忌,禁止伤残毕摩做送灵仪式,一方面伤残毕摩法力会因伤残受影响,送不走亡灵。对主祭者的禁忌,禁止“岁位(ꑟꅉ)”与亡者相冲克的后代出现在转场、送灵等仪式环节;饮食方面的禁忌,禁止在烹制和烧烤祭食时吹火,否则,亡灵或神灵不领受。性别方面的禁忌,禁止女性进入祭棚或参加“博”和“治着”等仪式。占卜和禁忌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保障送灵仪式顺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四、送灵归宿——祖地(ꉬꃅꁋꈬ) 那么,送灵仪式要把亡灵送往何方呢?在彝族传统观念中,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祖先居住地方。据整理翻译的彝文《指路经》分析,川、滇、黔三省的彝族一般均把祖灵送回传说中的始祖笃慕和“六祖”发祥、分支之地,这个地方在凉山称为“恩木普姑”(ꉬꃅꁋꈬ),意即祖先居住的地方。恩木普姑在彝族人的概念中至少有三个意思,第一,它是先祖分支的地方,第二,它是祖先灵魂会聚的地方;第三,它是一片美好的乐土。彝族先民在历史的进程中为了生存发展,曾经历了分支迁徙,对于传说中民族大本营的追念崇仰,在川、滇、黔、桂个支系彝族的祭仪活动或宗教文献中都有充分地流露。指路送灵仪式就是引导祖灵溯着历代先辈迁徙的道路返归故土,回到民族分支发祥的源头。 送灵仪式的目的就是送灵归祖,即为祖先指明归赴祖先居住地的道路;把祖灵送至祖地,让祖灵在祖地乐土生息,接受子孙的祭祀,庇荫后代繁衍昌盛。各地的彝文《指路经》都描绘了祖地的美好景象,以及祖灵在这片乐土上生活的情境。《指路经》中的祖灵世界是始祖阿普笃慕及“六祖”和各支先祖灵魂聚集之地。“此根哪峨宰(彝语地名),布与默相会,武与乍相会,糯与恒相会,女与男相会,六支一处回。”[2]祖灵在毕摩和亲友的指路声中到祖地“去找祖先魂”[3],因为“亡爷在那里,亡奶在那里,亡父在那里。”“回归于乐土,远祖与远宗,就此得相会。”[4]这种“均是笃慕裔,人人归那里”的境界变成了彝人人生的归宿和依托。人死归祖,返回祖先世界,与祖先团聚,这对历史上频繁迁徙的彝族人来说,有着“叶落归根”的意义。 《指路经》中祖地美好景象的描绘也表明了彝人对祖地的崇仰。彝人祖灵的去处不是一个阴森冥冥、凄凉漫漫的世界,而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乐土。“后面看一眼,大山翠茵茵,树花亮晃晃,栗树红彤彤,麻栗树似伞,梨树花烂漫,雀鸟叫喳喳,獐麂顺山跑。右边看一眼,右边有水塘,水波轻荡漾,白鱼尾尾长,红鱼把嘴露,此处宜放鸭,附近可养鸡,挑水很方便,还有好菜园。左边看一眼,左边是旱地,旱地平坦坦,还有包谷地,麦田在近旁。门前看一眼,水田水汪汪,养鱼有鱼塘,大田平展展,小田弯又长,宜种白米谷,也可种红谷,檽谷也适栽,还有香稻田,水口清水流,水声潺潺响。看了还想看,屋外再看看,大坝平坦坦,小坝长又长,青草绿茵茵,还有放牧地,这里放牛羊。”[5] 从上述《指路经》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彝人观念中的祖灵世界是一个美好富饶的理想世界,而这个世界好事按现世世界营建而成的,祖先的世界是人间的折射。祖地“草梢长稻谷,蒿梢结荞麦;放牧牵着獐麂归,背水舀得鱼儿回。”[6]祖地——人间两个世界在彝人的观念中是相互对应而又极为相似,祖地是美化和理想化了的人间。 什么人死后其灵魂可以送归祖地?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亡人的灵魂只有通过“尼木”送灵仪式才能成为祖灵,最终加入祖先的行列。但在凉山彝族地区,并不是人人死后其亡灵都能通过送灵仪式回归祖地,亡者的灵魂能够通过送灵仪式回归祖地,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其生前生育与否,更确切地说是生有儿子与否。无儿子的男女亡灵,无论死时年寿有多高、女儿多少,均不能最终成为祖灵回到祖地。在凉山彝人的观念中,有男性嗣子是迈入祖地的通行证,是最终成为祖灵的依据。由此可见,彝族送灵仪式强调的是父系血缘的延续,父系血缘群体——家支的世代绵延有序。因此,在凉山彝族传统社会里,彝人最要紧的莫过于传宗接代,个体的价值和地位要在家支的血缘延续上需求。无嗣,确切的说生前没有儿子的死者因其对家支绵延无甚贡献,其灵魂便失去了成为祖灵的资格,因而不能最终回到祖地。要说明的是,在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关于什么人死后其灵魂可以送归祖地问题有调适性的变通,即通过特殊的婚姻关系如入赘或特殊的家传关系如义亲养亲等家系延续的“补救”办法,使生前没有男性嗣子的死者其灵魂也能通过仪式进入祖灵的行列,最终魂归祖地。 五、祭祖毕摩 不是所有的毕摩都能担任祭祖毕摩。由于祭祖毕摩担负着调解祖灵与后代的矛盾及教导祖灵怎样在祖界生活等任务,并从事送灵归祖、为祖灵怯怯疾初祟、为后代招魂纳福、祈求人丁个等复杂多样的工作,因而需要具备祖灵信仰所赋予的特殊素质和条件。这些特殊素质和条件是毕摩从事祭祖活动的基本前提。 1、身体条件的完美无缺 彝族人有着极其浓重的巫术交感意识,在彝族人看来仪式的成功、祖灵的安适、后代的健康都与执祭者的身体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吉克·伍达毕摩所言“祭祖毕摩一药使祖灵完满,二要让后代完满,因而首先自己必须完满。” 其一,身有狐臭、家有麻风和癞病病史或本人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均不能做祭祖毕摩。这类毕摩执祭,会玷污祖灵以使其不安其位或不能回归祖地。其二,身有伤残的人不能做祭祖毕摩。据毕摩解释,残废以及身体上有伤痕的毕摩执祭,祖灵不喜欢,惩罚后代也有伤残。另外有伤残的毕摩法力不大。其三,年老的毕摩不能祭祖。祭祖毕摩随着年龄的增高,到了六十五岁以后不再做祭祖仪式。齿落即是退出祭祖法事活动的信号。彝人认为缺齿毕摩嘴不牢,说话走风不算数,祖灵不听其言语,因而不能称职地执行祭祖任务。 除遵守上述规定外,人们喜欢选择面善、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毕摩主持祭祖活动,一方面讨祖灵的喜欢,一方面毕摩的体貌也能影响主祭者后代的长相素质。相反,选择专司咒人咒鬼凶性法事的毕摩时,一般要求长相奇特,甚至面目狰狞的毕摩,据说这样的毕摩才能镇住鬼神。在选择祭祖毕摩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即必须选择子孙多且成长顺利的毕摩来做祭祖仪式,主祭家庭才能兴旺发达。禁止无生育能力的毕摩祭祖,因为彝人认为人和物的增殖都与毕摩的生育能力有关,无嗣或绝嗣的毕摩,只能做一般的仪式法术,至于祭祖是万万不可以染指的。 2、行为方面的禁忌规定 祭祖毕摩除完美的身体条件,还需要在行为上遵守许多禁忌。在饮食上,禁食灵掌类动物如虎、熊、狗、猫等;与祭祖不能用服过役的耕牛为祭牲一样,禁止毕摩食用此类耕牛肉。上述禁食的动物污秽,一旦食用,便会使毕摩失去法力,同时怕玷污祖灵,进而致使祖灵作祟于后人。由于同一原因,也禁止祭祖毕摩打杀灵掌类动物。行为上,平日嘴碎、爱挑拨离间、惹事生非的人不能做祭祖毕摩,这种人说话不算数,不值得祖灵和后人的信任。忌讳请有偷盗行为的毕摩以及在两性关系上不严肃的毕摩祭祖,同时禁止既做苏尼又做毕摩一身二任的人以及从事过咒人、治麻风病等凶性法事的毕摩祭祖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