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王志高:南京牛首山郑和葬地新证

http://www.newdu.com 2018-06-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志高 参加讨论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一次海上远航活动。受诸多因素影响,今日留存下来的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记载及实物遗存,不仅数量少,而且极为零散,致使许多关键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郑和葬地就属于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郑和葬地的文献记载
    根据天顺元年(1457)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宣德八年(1433)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卒于古里国,但该记载没有涉及其具体葬地。清《康熙江宁县志》卷五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阴兄之子义,世袭锦衣千户,后遂祔焉。”此后的《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郑和墓”条亦云:“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里,赐葬(牛首)山麓。”
    值得注意的是,《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亦记郑和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者。此“户侯”即“锦衣千户侯”之省,而“郑均曰义”乃指“郑均,字义”。由此可证,《康熙江宁县志》所记郑和葬地在南京牛首山西麓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不过,牛首山西麓范围有数十里之广,郑和葬地仍然是个谜。1964年,江宁县文物工作者推定牛首山西南麓周村之东的“回回山”可能为郑和葬地所在,据当事者王引撰述的多篇文章,此说的主要依据如下:当地山名“回回山”,群众称其地为“马回回墓”;其周围原来有守坟田,西边不远有一村落名郑家村,村民自称其先辈是这里的守坟户,故改姓郑氏;有郑和在宁后裔相沿来此祭扫。这些都属口碑资料,准确性值得怀疑。况且“回回山”“马回回墓”之类地名在南京就有多处,如明代浡泥国王墓所在地即“俗呼马回回坟”,显然“马回回墓”与“郑和墓”之间不存在特定的指向关系。而其地所谓仅存的遗物,是墓前50米的巨型碑座,也已被毁。即使此碑座尚存,如果没有碑铭,又怎可确认与郑和有关?
    对郑和葬地的调查
    20世纪30年代,学者朱偰在1936年出版的《金陵古迹图考》一书中说:“余为访求陈宣帝显宁陵及郑和墓,尝四至牛首,遍历四周,无片石可证;仅山北四五里有明守备南京司礼太监郑强墓,他无所获。”
    然而,与他同时代的罗香林、姜自然的两篇游记都涉及牛首山麓的郑和墓,其中罗香林的游记颇具参考价值。1935年5月5日,他随朱希祖等人调查牛首山古迹。他们的考察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主要参访牛首山巅辟支佛塔及清道人李瑞清墓所在的玉梅花庵等胜迹。后段即为寻访郑和墓址,《金陵牛首山访古记》云:
    十二时半,返玉梅花庵打尖,旋雇乡人往狮子山,访郑和墓。盖据庵僧所述,曩年曾见狮子山西南麓有旧碑一方,相传其地为郑和墓遗址……狮子山在牛首山西南,相去三里,俗称为乌石村,今为清人李某墓地。墓下相距十余丈处,有禁碑一,盖江宁县知事据李墓子孙李庆元等,呈请护墓,而为布告禁止侵害者也。顾玉梅花庵僧侣及邻近乡人,则谓相传其地实为郑三保墓地。下午二时,余至李墓,踏看四周,见墓道砌以明代黄琉璃瓦,而残余未及砌道者,犹垒垒堆至山隈。其为该地旧物无疑,盖非原日旧物,必不致以砌路,或竟以散积山隈也。吾疑李氏清代祖墓,其墓址必为明人墓地。考琉璃瓦为明清二代宫殿建筑与王侯勋臣祠庙,及寺宇建筑专有物,普通民庶及官吏不得越制采用。据此,则庵僧及乡人所言郑三保墓地一说,不无因也。
    罗香林所云之狮子山地名至今未改,乃属牛首山西南之支脉。尽管此次调查并没有看到玉梅花庵僧人所述的狮子山西南麓的旧碑,并且文中一再强调系僧人及邻近乡人“相传”其地为郑和墓址,但现场发现的清代李氏砌筑墓道及堆垒山隈的“黄琉璃瓦”,确实是一条重要线索。
    如罗香林所分析,并考虑到南京作为明都的历史背景,这些“黄琉璃瓦”时间可确定为明代。明代琉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黄釉者仅限于宫殿、陵墓、太庙及皇家寺观等高等级建筑,绿釉者用于宗室诸王、公主,一般的异姓王侯只能使用陶制素胎者。李氏墓地发现的大量“黄琉璃瓦”,当然不会是郑和葬地之旧物,而可能取自附近的特殊佛寺。如果罗香林所云狮子山西南麓的“郑和墓”属实,则此特殊佛寺或即郑和坟寺。
    郑和坟寺为广源寺
    2014年,南京文物部门征集到一块清光绪十年刻立的石碑,据内容可知为郑和后裔郑锡萱元配陈氏墓碑。碑文涉及郑氏家世等内容,其略云:“(郑和)敕葬于牛首山西偏,赐袭锦衣尉(应为‘锦衣卫’之误)千户,赐祀田若干亩,建广缘寺以祀之。”这是所知资料中首次明确将郑和坟寺指向为广缘寺。据《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记载,广缘寺为明代敕赐小刹,“东去所领弘觉寺二里”,其基址“北至大石凹”。
    尽管此碑刊刻时代已属晚清,但其中关于郑和葬地在牛首山西偏及赐袭锦衣卫千户的记载与《康熙江宁县志》高度吻合。郑和坟寺广缘寺为敕赐小刹,同为下西洋使团的都知监太监洪保坟寺宁海寺亦为“敕建”小刹,这恐怕不是偶然巧合,或是当时制度使然。
    更令人关注的是广缘寺与罗香林发现“郑和墓”的关联性。罗文云“狮子山在牛首山西南,相去三里”,乃指发现“黄琉璃瓦”处距牛首山弘觉寺三里。而广缘寺亦“东去所领弘觉寺二里”,寺址“北至大石凹”。“大石凹”今称“大世凹”,在今弘觉寺塔西南正约三里。然则从方位、道里看,广缘寺与罗香林在狮子山西南发现的“郑和墓”实为同一地点,就在今大世凹南,而真正的郑和葬地就在广缘寺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