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紧邻钦州湾畔,县域面积35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65万余人。灵山县物产丰富、钟灵毓秀,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当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为灵山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对灵山县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产业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梳理,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灵山秀水 灵山县历史悠久,文史积淀丰厚;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特色产品多样。灵山县是享有盛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灵山荔枝当属灵山最闪亮的一张名片。据史料记载,灵山地区种植荔枝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唐代,其规模化种植形成于宋代,如今在灵山新圩镇邓家村尚存有一株树龄超过1500年的荔枝古树。经过几百年的精心培育,灵山所种荔枝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现今在灵山随处可见荔枝树,甚至有些地方有“无荔不成村”之说。灵山本地栽培的35个荔枝品种占到我国荔枝品种总数的92%,其中多个主栽品种更因品质上乘而驰名海内外。1996年,灵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荔枝之乡”,2012年,灵山荔枝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2006年开始,灵山已连续多年举办“荔枝节”活动,并以此为契机,通过“荔枝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将荔枝产业和文化发展有机融合,推动全县重大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审批改革、平安和谐提升、精准扶贫攻坚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全县各方面进一步发展。 二、壮乡美物 (一)壮乡鼓乐 灵山县地处两广交界地带,艺术形式多样,民俗文化绚丽多姿。其中烟墩大鼓尤为著名。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灵山县烟墩镇及与之相邻的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烟墩大鼓由来已久。按照风俗,在每年农历除夕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村在晚上把大鼓抬到祠堂或打谷场上尽情敲打,鼓手多为健壮男子。为表友谊,天亮后村与村之间还会分享大粽、粉利、腊肉等吃食,互相祝贺。当地村民为了尽兴,往往至正月十六晚间才正式收鼓。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烟墩大鼓闹新春”的年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十都集合各村大鼓到镇上擂击,场面十分热闹,中央电视台和广西电视台都曾进行过专题报道。 烟墩大鼓是用古老的樟木、松木或楠木等制作鼓桶,绷上牛皮而制成,其制作工序十分繁琐。烟墩镇现在尚保存有300多面大鼓,现存最大的鼓,其鼓面直径1.3米,鼓桶高3米,为清宣统元年所制,保存至今,其音质仍属上乘。烟墩大鼓的鼓声也较为奇特,按高、中、低三种音调不同的鼓声分配给不同的村庄。如北边的村庄为高音鼓调区,其声如雷贯耳,悠扬远传;中音鼓调区分布在少数村庄,其声如花鼓,逐渐递进入高声,随着擂击,其声越显铿锵,有群鹤独冠之感。低音鼓调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村庄,其声柔中带刚,擂击到一定程度后其声如雷鸣,地动山摇。而在擂鼓之时,常有锣钹伴奏,其势如虹,振聋发聩。 烟墩大鼓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们应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使这朵民俗艺术的奇葩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中绽放得更加绚丽。 (二)壮乡堂歌 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村落,村里每逢喜事,村民们都喜欢对唱山歌来助兴,当地壮族村民称之为“闹歌堂”。“闹歌堂”也被称为“堂歌”,大约是因人们常在自家厅堂中演唱而得名。相传邓塘村的堂歌最早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在此传歌,距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堂歌的形式复杂,唱法多样。每当有婚礼庆典时,从迎娶新娘开始,男方就邀请客郎官(即男方家前往女方家接亲之人,多为村中会唱山歌的人)及歌手准备“闹歌堂”。在婚礼庆典的整个过程中,人们都要按照当地壮族婚礼的不同环节演唱不同的山歌——从接亲、入门、闹新房,到次日引领新娘到村中担水,拜堂、见公婆,同亲戚百客辞别等。除了婚礼外,“闹歌堂”也在祝贺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喜庆仪式中进行。邓塘壮族的“闹歌堂”流传至今,其形式逐渐简化,但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却世代沿袭,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风俗,不断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