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是一种在历史学科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者还鲜有采用其方法的成果问世。概念史的方法,不仅可以为新闻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还可以激发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议题,从而拓展新闻史研究的可能路径。 从一般词汇到概念史研究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载体,词汇表达的不仅是此时此地的思维,也可以负载彼时彼地的观念,即词汇具有承载人类观念的社会历史性。换言之,历史的演进通过词汇这一指示器得以窥见。但是,就学术研究而言,并非所有的词汇都承载着巨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具有研究的价值,大量的一般词汇在历史长河中无法对人类社会构成显著影响,因而泯灭于众词之中。而只有那些能够改变社会观念的重要词汇,比如“权力”“自由”“文明”等,则发展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考察其起源与流变的历史,才可能成为历史学家要研究的观念史、概念史或话语史。上述三种研究术语在不同的国家或学术传统中虽然叫法不同,但讨论的问题有很多重叠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聚焦于重要词汇所负载的意义的变化。 单就概念史的研究来说,它关注的是那些在某一社会领域或学科曾有重大影响的词汇。这是因为,一个概念往往表现出一般词汇所不具备的历史性、变异性、实践性和政治性,从而体现出了概念内涵的多歧性和竞争性。也就是说,当词汇吸纳了社会、政治、经验的“意义”后,便成为一种概念。而这种基本概念因此储存有丰富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也蕴含大量的经验史。由此,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侧重考察一个概念使用方式的流变情况。历史学者黄兴涛认为,概念史强调“概念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特征,通过研究给定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发生史,确认该概念与特定时空中的社会文化及时代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简言之,概念史研究法不仅限于概念的词源学考察,更侧重于概念使用史的重建。 语境、概念与话语:一种综合的概念史视角 作为思想史的一种研究形式,概念史往往与观念史、话语史的研究范围相交织。依据文艺学研究者方维规的总结,随着西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是英美史学尤其是剑桥学派所倡导的观念史模式;二是德国史学界的概念史;三是法国史学界的话语分析或概念社会史。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只关注文本不同,三个流派的共同点是都关注概念同文本之外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换言之,在一定意义上讲,西方的观念史、概念史、话语史研究,在最基本的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英美的观念史研究强调一种语境主义,这种路径站在文本中心主义的对立面,主张为了理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必须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而要在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就必须选择分析概念而不是分析观念的方法。同时,语境主义对概念的研究,不是关注用以表达这些概念的术语的特定意义,而是追问使用这些概念能做什么,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更宽广的信仰体系之间的关联。 德国的概念史研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者使用衍生于哲学、历史语义学以及结构语言学的一整套方法,以适应概念史自身的目的。概念史专家梅尔文·里克特(Melvin Richter)认为,这一整套方法既使用了语言的历时分析和共时分析,又使用了语义符号学(对于一个术语或概念所有含义的研究)和专名学(在一种语言中对同样的事物,或者本文中同样的概念的所有名称和术语的研究),甚至对语言中词汇的语义场进行了分析。 而法国史学界的话语史与前述的概念史则是相互指涉、相互依赖的。因为对于一个概念的分析需要一种话语提供的背景,只有掌握了这种背景知识,分析者才能判定一个概念的多重意义、概念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判定在多大程度上概念是竞争性的。在此意义上,黄兴涛认为概念史研究与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方法发生了某种交集,并引起部分后现代学者的共鸣与声援。语言学者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就认为,话语分析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具体说明变化着的话语结构、规则系统,这些规则系统使得某些陈述在特定时间、地点、机构情境下出现。话语分析也注重话语背后各种权力关系的探究。话语分析的上述特征与概念史研究体现出的历史性、变异性、实践性和政治性特征无疑是相契合的。 可见,尽管有不同的概念史研究传统,但其背后的方法论视角在某种意义上是共通的,完全可以将不同研究路径下的观念史、概念史与话语史的研究,作为一种综合的概念史视角加以运用。 应用概念史的路径探析 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各学科领域关键概念的流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概念的变异与演变显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背后往往交织着不同社会主体或机构对其意义的认知与理解。因此,详细考察本学科领域重要概念及其用法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概念背后所表征的社会实践及其互动过程。 比如新闻史上的“新闻自由”“第四等级”“记者”等概念,都可以运用概念史的方法进行考察。从概念史的路径出发,我们可以尝试提出如下问题:一种概念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下被首次引入或被改变?其先前含义与后来含义的变化如何?它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大家所接受、甚至流行以及在流行中概念具体用法的变化发生在哪些领域?这种变化通过什么机制被加以普遍化?同时,该概念占居主导性的用法如何形成,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再使用和再概念化的?其背后支撑概念合法性的原因为何?在特定领域的现实建构中,该概念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或发挥了何种作用?也就是要关注该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接受、转移和扩散”状况,以及如何成为新闻传播史甚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的? 上述概念史研究的典型问题,决定了研究方法和材料搜集的界限范围。概念史研究要求广泛的资料来源。所有涉及所研究的概念对象用法的相关信息均应尽量搜集齐全,不仅包括报纸、刊物、小册子、报告和演讲稿,还包括源于政府、行政和司法官僚体系的文书,甚至是回忆录、通信和日记。与此同时,对相应每个时期的词典,以及对百科全书、手册和类属词典中适当的条目,也要进行系统考查。此外,近年来兴起的利用数据库研究关键词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总之,综合运用观念史、概念史、话语史三种研究路径的概念史视角,可以为中国新闻史关键概念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报刊与中国新闻界集体记忆建构研究”(17BXW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