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庆活动的形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中华大地具有多样的地理生态,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育化出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节庆。 1. 农耕民族的节庆活动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因此农耕民族的节庆活动是我国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所有与农事劳作、节气变化有关的祭祀、欢庆、娱乐活动等。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具有深厚的民族和民俗文化底蕴。春天有春节、填仓节、立春节、清明节等,提醒人们万物复苏,春耕待即;夏天有立夏节、端午节,人们品“三新”、赏荷花、喝雄黄酒,借助自然所提供的各种应季食物安度酷夏;秋天有立秋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登高望远,享秋高气爽,赏秋月、秋菊,庆丰收之喜;冬天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劳作一年的人们尽享收获后的喜悦,尽享难得的农闲时光。 2. 滨海滨湖择水而居民族的节庆活动 我国有众多大河、大湖以及漫长的海岸线,择水而居的民族靠水吃水,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以水文化为特色的节庆活动,包括祭祀水神、湖神、龙王等。人们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表达对江河湖海的敬畏与崇拜,祈求风调雨顺、渔业繁荣。东南沿海的人们要举办开洋节,大理洱海之滨的白族每年要举办开渔节。开海当天要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和古老的祭海仪式,举行仪式之后渔民们方可下海捕捞。而闽台一带的人们则奉妈祖为保护神,每年都要举行祭妈祖会。 3. 草原游牧民族的节庆活动 我国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广大地域上分布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牧业生产是这些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由此创造了与之相应的节庆文化。例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叼羊活动等。人们感恩万物、欢庆幸福生活,进行赛马、打猎等具有强身健体和竟技意味的节日庆祝活动。 4. 丘陵山区民族的节庆活动 我国的很多民族世代居住在丘陵山区,创造出大量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及生活习性的庆祝丰收活动。比如:畲族的“丰收节”、藏族的“望果节”、仫佬族的“依饭节”、苗族的“赶秋节”、彝族的“火把节”、羌族的“祭山会”、仡佬族的“吃新节”等。人们视大自然为父母,视山为神,仰仗它、崇拜它,在庆祝丰收时感恩自然,以此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地域性节庆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