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银钱市价之比由“银贱钱贵”变为“银贵钱贱”的大致时间是乾嘉之际。造成银价增昂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银钱市价之比的不断上涨反映出社会对贵金属的需求不断增长。如果继续正常发展下去,白银势必将制钱逐出流通领域而独占货币宝座,中国的货币制度将由银钱并用时期过渡到银本位时期。就在这时,以英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世纪20年代末,走私鸦片大量偷漏白银,使中国白银由长期以来的入超变为出超,大大地加剧了中国社会对白银需求的矛盾,银钱比价飞速上涨,中断了中国货币正常发展道路。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促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关于道光帝统治三十年间的银价波动情况和原因,史学界已有比较精当的论述。然而,与前期密切相关的太平天国时期的银价波动情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太平天国中后期银价突然大幅度跌落问题,至今尚无令人比较满意的解释,对此本文试图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与讨论。 太平天国时期银价下落情势 鸦片战后十年间,中国货币流通领域中发生的“银贵钱贱”问题更加严重,1854年,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银价上涨到2500-2600文,或2700-2800文,有的省甚至高达3000文[1]。这完全符合人们关于“咸丰三四年而极”的说法。然而这种情况从1855年突然发生变化,银价大幅度跌落,江浙地区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银价下跌到1100文[2],与该地区最高年度(1853年)的2600文相比,下降了1400-1500文;1854年湖南的银价是2600文,1856年湖南的银价下跌到1600文[3],短短两年时间就相差1000文;其它省区大抵如此。所以,全国银价在1858年以后10年间,大致都保持在1400文上下[4],与1854年相差1000-1100文,银价下跌率约为38-42%。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银价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下跌,实在令人感到吃惊。现将1854-1865年银钱比价波动情况列表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