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18-07-09 中国民俗学网 黄龙光 参加讨论

    二、民俗艺术调查原则
    真正展开具体民俗艺术田野调查时,外来客位研究者固有一种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他们往往因现场近距观察和参与民俗艺术展演被文化震撼而显无措,而本土主位研究者则因自幼亲身参与本土民俗艺术生活对其熟视无睹而缺敏感。不论客位主位,因民俗艺术体裁种类丰富多样,一系列涉及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抢眼艺术符码的碎片化表征同时在民俗艺术展演中集中爆发,亦会导致研究者不知从何入手展开调查。虽然中国自古有以采诗问俗为主的“采风”民俗研究传统,现代民俗学适时借鉴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法,继承发展了对民间歌谣等民间文艺的采集整理,但总体而言,民俗艺术这一特殊的艺术种类,作为一类特别的民俗体裁,不论民俗学还是艺术学,在田野调查方法及方法论方面的关注都明显不足。民俗学作为民俗艺术研究的一门传统优势学科,理应加强对民俗艺术田野调查的深入思考。
    (一)文化整体观视野
    “无论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游戏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独立开展的一项活动,而是附属于其他民俗事象之中。”我们所熟知的音乐、舞蹈、傩戏、雕刻、绘画、编织、游艺等各类民俗艺术划分,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各门类民俗艺术特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和分类,事实上,任何一类单一民俗艺术的背后都是各个族群应对自然、应对社会、应对人自身的全面反映,而且在民俗艺术的日常展演中,也往往都是各个相关民俗艺术门类的整体演绎和综合展演。在各种大大小小民众惯常的民俗节祭活动中,专门由哪一类特定的民俗艺术单独完成文化展演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歌、舞、乐、饮食、服饰、装饰等各种相关民俗艺术按一定的程式相互配合、交叉协作,才能完成整体的民俗艺术展演。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艺术是一个容量很大的实体概念,民俗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展演,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基于此,民俗艺术不是一件单一的文化事项,其审美实践也不是一场孤立的艺术展演,民俗艺术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以整体的样貌和形式得以生发,它不仅与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且相关各类民俗艺术间也是一个互嵌互动的有机结构整体。更重要的是,民俗艺术与创造和操演艺术的民俗主体紧密相连,是他们表达对自然、社会以及审美本身的一系列观念、意志和精神的艺术产物和文化表征。因此,开展民俗艺术调查研究,首先应秉持一种文化整体观视野。
    民俗艺术是民俗中最鲜活、最灵动的符号,其曼妙的形态、深沉的内涵、跃动的艺韵,均由民俗艺术的主体———广大民众所赋予。民俗艺术是一种群体共享、传承的艺术化民俗与民俗化艺术,它完全融于日常民间群体的生产生活。民俗艺术经过长时间的连续操弄、享用、变迁、传承与发展,以群体的方式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如口头叙事艺术展演,如果没有传播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的添枝加叶,叙事的艺术之树不可能枝繁叶茂。秉持民俗艺术的文化整体观,要求我们避免将民俗艺术去主体化,生硬割裂俗与民之间的有机血肉关系,从而导致一种碎片化的民俗或艺术研究。俗与民是构成民俗整体能指和所指的两个有机部分,民俗学将其视为民俗本体与民俗主体,从俗而民,观察、分析、阐释什么样的民操弄什么样的俗的理据,这是民俗学研究的终极目的。艺术民俗学将艺术首先置于民俗范畴,民俗艺术展演是民俗艺术及其背后广大民众生活化艺术审美实践的一系列能指表征符号的序列呈现。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包裹和围绕着民俗主体的社会生活而逐一展开,它蕴含着民俗主体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以及美学思想,承载着族群古老的历史记忆与恒久的精神价值,民俗艺术研究的目的是对具体的民俗艺术本体进行艺术形态学的观察、分析和归纳,但最终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艺术本体,认识和总结作为民俗艺术主体的族群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美学的规律。这不仅是民俗艺术调查研究的文化逻辑,而且是民俗艺术文化整体观所指引的最终研究指向,否则各种各样的民俗艺术门类及其形态呈现是无穷尽的,意味着对各种各样民俗艺术门类的调查研究也将是无穷尽的,而这无疑将耗费我们大量宝贵的学术资源。
    (二)表演理论的启示
    民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进行一系列审美实践后,形成各类相关民俗艺术(作)品,民俗艺术调查研究当然可以首先从民俗艺术(作)品入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民俗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还在于内在的神(韵),对外在的形(态)的描述和解析往往先入为主地预设了一个将民俗艺术假定为一个静止的物的前提,对内在的神(韵)的观察和阐析必须返回民俗艺术生活中,即民俗艺术展演过程中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过程研究,避免了将民俗艺术物化甚至客体化的聚焦艺术空洞形式、抽象形态的研究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艺术及其展演虽然总体上具有模式化的特点,但民俗艺术每一次具体的展演又是即时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因此要对具体的、现场的民俗艺术展演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总结民俗艺术及其展演的特点和规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表演理论,基于口头叙事艺术表演提出应对于事件而非事项进行表演研究的理论视角,对我们调查研究民俗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演理论力图放弃那种对抽象民俗做静止的符号化事项研究的传统模式,转为对具体民俗事件做动态的活化过程研究,从而完成了对民俗艺术传统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反思和方法创新的学术革新。表演理论强调以表演事件为中心,即以艺术展演过程为中心,同时强调重视表演语境对表演本身及其意义建构的作用。表演理论视野下的民俗艺术调查研究,首先是将民俗艺术视为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结果来观察和分析,其次是重视和加强对民俗艺术的自然、社会语境和即时展演情境的纵向观察和横向分析。对民俗艺术展演过程进行全方位动态追踪调查,我们可能会发现每一次的民俗展演事实上都是新生性的,民俗艺术自身内部具有强大的传承动力,因此,要总结整体上作为一种经历时层累而致模式化文化连续体的民俗艺术的展演特点和规律,我们可能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对相同、相似民俗艺术展演的连续调查,才能从同一门类民俗艺术的多次相似性展演中总结提炼出总体特点和运行规律,也才能从中把握民俗艺术主体应对自然、社群和人自身相关问题的文化策略和艺术智慧,虽然这样的田野调查可能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表演理论所提倡的语境研究,并不是一种去民俗本体化的纯语境研究,因为长期以来传统的民俗艺术研究仅关注碎片化的单一的艺术展演文本,缺乏对民俗艺术生成、发展的语境与艺术展演情境等相关文本的记录和分析,以致民俗艺术研究不仅不是动态的过程研究,而且是抽象、单一的文本式静态的结果研究。在语境论视野下展开民俗艺术调查,不仅要聚焦展演核心文本的搜集,而且要加强对展演情境等相关文本的记录,特别是展演者和受众之间有机互动的生动情境文本的记录。如口头叙事演述艺人带有吸引力的开场、个性化的音声演述风格,以及演述过程中和演述结束时现场观众给予的评价性反应和回馈,甚至展演过程中对临时性意外插曲的随机处理和即时应对等,都构成民俗艺术真实展演过程中的情境文本,须加以全面搜集和综合分析。
    (三)民俗生活流感受
    民俗艺术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它源于生活,流于生活,民俗艺术的常态即一种生活流状态。除当代旅游、文化产业等背景下“被展演”的民俗艺术,民俗艺术的展演时空仍然主要集中在民间婚丧嫁娶、起屋建房、节日庆典等生产生活的重要节点,调查民俗艺术当然要遵循民俗生活的内在逻辑和艺术展演的固有节律。除了这些重要的传统民俗节点,日常生活中民俗艺术的真正呈现,就自然发生在民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从民俗艺术的生活实用性出发,这是一种自然的呈现和自发的展演,它没有也不需要任何专门的观众及其喝彩。因此,要全面调查研究民俗艺术,就要在民俗艺术所源自的日常自然、社会环境下,以民俗艺术所伴生的那些重要年节、仪礼为核心节点,亲身进入民俗艺术主体的日常生活世界,近距参与、观察、体会和分析民俗艺术呈现、展演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质。笔者十年来跟踪调查彝族花鼓舞的仪式展演,通过无数次参与当地彝族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丧礼、咪嘎哈节祭、开新街、校园花鼓操以及现代舞台花鼓舞等多种时空多元展演,得出无论彝族花鼓舞展演形式如何变化,彝族传统祖灵崇拜“送灵归祖”的文化情结是其核心逻辑源头,这也是作为一种典型民俗仪式舞蹈的彝族花鼓舞内在的传承动力的结论。这种带有身体实践性的民俗艺术调查研究,使我们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与民俗艺术主体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田野关系,妥善处理作为调查研究主体的“我”与作为被调查文化主体的“他”之间的主体间性,使我们较为全面地描述出民俗艺术外在的形式美学特质,同时借此揭示民俗艺术内在所蕴藏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
    真正融于日常生活的民俗艺术是感性而有温度的,生活化的呈现与展演赋予民俗艺术脉动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传承力,我们依照日常生活的节律亲身参与并观察民俗艺术的生活化呈现与展演,尽可能地将文化的阐释权充分给予民俗艺术主体,不仅要在民俗艺术呈现和展演的具体过程中诉诸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观、感知效能,更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民俗艺术主体就艺术展演相关问题进行耐心沟通交流。“艺术家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家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学作为一门最接地气的“感受之学”,民俗艺术的生活呈现与展演是一种在地化全观式呈现和展演,调查研究者不仅要充分调动脚、眼、手、心等各种生理器官进行跟踪观察,而且要借助录音、录像以及纸笔记录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现场记录和就地描写。因此,民俗艺术的呈现与展演是民俗艺术运行的核心表征,但要全面描写和阐释民俗艺术展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挖掘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必须对民俗艺术展演前和展演后亦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参与和全面调查。乌丙安先生谈入乡随俗田野作业时说:“首先要参与进入,所有活动都要参与到,特别是接触到民间信仰时,一定要参与进去,你不下跪你就不知道那种情感,你无法用拍照拍出那种心灵的震撼。”事实上,民俗研究所要求的这种参与式身体实践,也正是民俗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