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开创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却鲜有论者。在 20 世纪初期西方科技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的科学领域还是一片荒芜。 1914 年,赵元任等近距离接触了欧美先进科技的留学生们率先在美国建立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社(后定名中国科学社)。在赵元任等人的艰苦努力下,中国科学社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科学团体和媒介中国与西方学术的重要桥梁。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宣传科学和发展科学两个阶段。在上个世纪初,民众几乎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时代,中国科学社在宣传、介绍、引进科学方面贡献卓著。赵元任在这个时期,是中国科学社宣传科学的旗手之一。 一.科学社的创立 甲午战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不甘沦亡的中国人积极图谋“救亡”之策。 20 世纪初,“科学救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社会思潮。而清政府认为学习文法的青年容易滋生革命意识,也希望留学生学习有用务实的技能,限定留学美国的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理财师范诸学” [1] 。 1910 年,赵元任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来到美国,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与清政府的政策倾斜下,他们中的多数选择了学习自然科学。 身处科学发达的美国,留学生们更深刻认识到现代科技的重要性。而当时中国盛行的仍是鄙夷科学技术的无知心理,懂得科学的人寥寥无几。面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怀着“科学救国”满腔热忱的赵元任和他的同学们不禁忧心忡忡。 1914 年夏,留美生们又聚在一起结合自身评论时势。他们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其中任鸿隽和杨杏佛是由孙中山批准留学的“稽勋学生” [2] 。他们深知“当时欧美各国实力的强大,都是应用科学发明的结果,而且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的学术、思想、行为方面,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 于是有人提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提议刊行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众人的赞同。 他们拟成《〈科学〉月刊缘起》,指出欧美各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进步。创办《科学》的目的是使民众了解“科学发明之效用于寻常事物而影响于国计民生者”,唤起中国人对科学的重视,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科学》月刊“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而一切政治玄谈之作勿得阑入焉……” [3] 反映了他们的“科学救国”主张。 胡达(后改名胡明复)与赵元任列于发起人的前列,后面还有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杨杏佛)、任鸿隽。“胡明复与赵元任学习成绩优冠全校,……这二人排名在先非出偶然”。 [] 赵元任为《科学》月刊发起人之一,而“科学月刊的发起实为科学社的前身。因此,科学月刊的发起人实际上正就是科学社的发起人”。 [5] 《科学》不是大众化的刊物,经费来源有限,运作艰难。这时的科学社是为筹集资金办刊而组成的类似集股公司的组织。入社者要缴纳股金,为刊行杂志之用,而且有义务写稿。 参加科学社的社员 “ 皆负撰文、输金之责 ” [6] 。 为筹足运行资金,科学社“发行股票四十份,每份十美元,其中约二十份由发起人负担,余二十份发售” [7] 。赵元任等人要用特别节省下来的奖学金来支持刊物。当时清华奖学金连生活费在内每月仅 60 美元,对于靠奖学金生活的留学生们来说,要交出约 30 美元,甚至更多,实属不易。赵元任和其他一些发起人试图靠省吃俭用,节省原本不丰的收入来支持它。赵元任与一位康奈尔同学发起吃经济饭比赛。元任回忆,“有一次一天吃五角钱,另一次一天吃三角五,不久我们两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睡到。” [ 8 ] 据 1977 年加州大学内部出版的《口述传记》( Oral History ),赵元任追忆当时餐费的最低记录是每天 2 角 3 分。赵元任为节省更多的钱来支持新生的《科学》杂志,“在一段时间内,午餐时只喝汤与苹果馅饼,以至于营养不足而病倒了。” [9] 创业初期,赵元任和胡明复、任鸿隽、杨杏佛等出力最多, “ 每当遇到困难,捐款名单上数目最多的也往往是他们几个。 ” [10] 赵元任等九位发起人,为使科学社与《科学》杂志迈出艰难的第一步,而付出了极大热忱。由于他们的艰苦努力,不到几个月,社员增至七十多人,股金也集到五百余元。科学社虽步履蹒跚,但毕竟像学步的幼儿,已渐渐成长起来。 1914 年下半年,赵元任课余投入大量精力于科学社工作及《科学》月刊的编辑,为第一卷《科学》撰写文章、科学小品、翻译文章和新闻、谱写歌曲等。据日记记载,花费时间之多影响到学业( I am not doing justice to my major work, Philosophy ), [11] 老师两次提醒他注意。《科学》在大家的惨淡经营下,终于于 1915 年元月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卷第一期载有发刊词、例言,赵元任与任鸿隽、陈茂康、胡明复、杨孝述、周仁、李垕身、秉志、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杨杏佛)等人的文章,以及调查、新闻、杂俎、附录等,共 120 页。赵元任的《心理学与物质科学之区别》和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在第一期发表。为了便于与西文和数理化公式连接排版,它采用左起横排的形式,是第一本采用横排标点的中国书刊。 自 1914 年 6 月 10 日 ,在任鸿隽宿舍聚会拟成立科学社,出版《科学》杂志以来,经半年时间,《科学》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就在上海正式出版。期间,赵元任等人为《科学》月刊筹款、撰写、编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中国最早介绍现代科学知识的《科学》杂志问世。任鸿隽在《五十自述》中也记有:“吾于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夏间在康乃耳大学与同学十余人发起中国科学社,其目的在以提倡研究谋吾国科学之发达,其入手方法则发行一科学月刊以为传播鼓吹之工具。当时草拟章程,编辑文字,以杨杏佛、胡明复、秉农山、赵元任、周子竞、邹秉 文诸 君最热心”。 [12] 由于科学社起初是为发行《科学》杂志需要而设,属于集股公司性质,并非正式组织。 1915 年春,科学社同仁深感科学社为属杂志为主的形式与“发展科学,振兴实业”的宗旨不符,有改组为学会的必要。 10 月 25 日 ,全体社员表决通过了新社章,正式定社名为中国科学社。改组后的中国科学社是一个纯学术社团,宗旨是“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赵元任与任鸿隽、胡明复、周仁、秉志当选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共同组成中国科学社最初的领导群体。此后,赵元任长期担任着社团领导职务。 二.宣传科学的旗手 中国科学社作为中国科学社团的发轫,其经营策略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而有转变。从其主要刊物《科学》中看,“《科学》首二三卷登载的文字,以鼓吹科学效用及解释科学原理的为多;到第三四卷以后,则逐渐登载国内科学家自己研究的结果。” [13] 1914 年,留学生们为“科学救国”的理想而首创科学社。然而,此时的中国现代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年轻的创建者们能力也有限,因此,他们选择了以宣传科学效用、介绍国外先进科学原理为主的经营策略。几年以后,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才逐步由宣传欧美科技的阶段步入国人自己搞科研的阶段。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成立初期,也就是宣传他人科学的时期,是中国科学社和《科学》的骨干力量。而到中国科学社进入自己搞科研阶段以后,由于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语言学,赵元任则主要关注和参与社务的其它方面,他的名字也渐渐从《科学》月刊中淡出。 创于海外的《科学》杂志是留学生们学习欧美学会期刊模式的结果,更是开启中国人视听的一把钥匙。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人大搞工业革命、发展科技的时代,远远地落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一部分清王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为“御侮自强”,掀起学习西方武备、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和采用西法练兵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政府和封疆大吏看到的只是科技富国强兵的表象,而未曾重视过真正的科学研究。随着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覆灭,曾经喧嚣一时的洋务运动遭到沉重打击。科学更遭到不白之冤,理科实业等被视为“形而下者” [14] 。这样,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科学已经发展得蔚为大观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几乎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近代科学是通过引进而发展,是嫁接在西方科学基础之上的。为充分向国人宣传科学、传播科学,造就科学之势,《科学》月刊的前几卷就将力量放在了介绍科学精神、概念、方法、功效上。在《科学》进行科学宣传的时期,赵元任的功绩不可埋没。 赵元任自科学社成立起就参与《科学》月刊的编辑与撰稿工作。 虽然学习负担繁重,仍将业余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刚蹒跚起步的《科学》杂志中去。 1915 年 9 月,赵元任转学到哈佛大学。当时杨杏佛是编辑部长,他在康奈尔主持编辑工作,常向赵元任索稿。曾有一首打油诗寄给同在哈佛的胡明复: 寄胡明复 自从老胡去,这城天气凉。 新屋有风阁,清福过帝王。 境闲心不闲,手忙脚更忙。 为我告“夫子”,《科学》要文章。 (“夫子”是赵元任的绰号) 赵元任见诗也回他一首: 寄杨杏佛 自从老胡来,此地暖如汤。 《科学》稿已去,“夫子”不敢当。 才完就要做,忙似阎罗王。 幸有“辟克匿”,那时波士顿肯白里奇的社友还可大大的乐一场! (“辟克匿”: Picnic ,野餐;肯白里奇: Cambridge ,剑桥) 诗中也反映出赵元任当时紧张的工作状况。 1918 年随着中国科学社骨干分子多已转到哈佛大学,《科学》编辑部在美分部也迁到哈佛大学。是年 9 月,总编辑杨杏佛回上海总部工作,行前将工作移交元任,委托他担任《科学》月刊的驻美编辑部的部长。赵元任在美国继续为《科学》月刊编辑、撰稿,工作更为繁重。 1926 年,《科学》编辑部曾对发表的稿件作过统计并列表: 卷数 胡明复 任鸿隽 赵元任 杨杏佛 秉志 竺可桢 胡先骕 谢家荣 唐钺 第 1 卷 150 147 133 104 114 0 21 10 61 第 2 卷 80 86 64 47 65 31 20 0 45 第 3 卷 37 97 76 78 9 63 14 8 12 (注:据《科学》第十一卷第十二期统计表改排) 由表可见,赵元任发表的文章页数在第一卷中仅次于胡明复与任鸿隽,居第三;在第二、三卷中分别居第四和第三位。他为初创的《科学》杂志写了大量稿件,是《科学》创办早期的主要撰稿人。 由于当时经费甚难筹集,为《科学》杂志撰稿并没有稿费。但赵元任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和对中国科学社的热爱,为《科学》月刊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文章、科学小品、翻译作品、新闻和乐曲等。这时,赵元任兴趣广泛,涉猎门类繁多,还没有将精力集中到语言学方面。在他早期的稿件中,以科普作品居多。赵元任将在美国获得的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心得写成科学小品,在藉以向国内传播科学的《科学》上发表。同时,还翻译外国介绍科学的优秀文章,提供给《科学》。他在《科学》上发表的科学小品与译作有: 出处 篇名 1915 年第二期 《永流电》;(译)《科学与经历》;《能力》 1915 年第三期 《永动机》 1915 年第五期 (译)《无线电》 1915 年第六期 (译)《无线电》(续) 1915 年第七期 《地球圆乎?地球动乎?》 1915 年第八期 《地球圆乎?地球动乎?》(续) 1915 年第九期 《地球圆乎?地球动乎?》(续完) 1915 年第十期 《用数》 1915 年第十二期 (译)《海王星之发现》 1916 年第二期 《地船》;《吹烟幻术》 1916 年第三期 《飞行机黑夜落地法》 1916 年第六期 《说时:普通时》 1916 年第八期 (译)《煤烟之四害》 1916 年第九期 《大陵变星》 1916 年第十期 《说时:音乐时(续)》 1916 年第十一期 《说时:伦理时(续完)》 1917 年第一期 《中西星名考》;《纸连环》 1917 年第三期 《中西星名图考》 1917 年第五期 《睡眠之时间》 1917 年第六期 《一百金圆之道德实验》 1917 年第七期 《圆周率与原子量》;《草木钟》;《小电机》 1917 年第八期 《瞳孔翕张之试验》 1917 年第九期 《催眠学解惑》;《物质变色之次序》 1917 年第十一期 《催眠术解惑》;《深呼吸之习惯》 1917 年第十二期 《生物界物质与能力代谢之比较》;《显微镜用法之卫生》;《磁场沉角之粗略测定法》 1918 年第二期 《纸坑学跳之迷信》 1918 年第四期 (译)《七天中三个礼拜日》 1918 年第六期 《永动机讨论》 1918 年第九期 (插图)《吾国平原河流密布之一斑》;《中国平原河流密布之一斑》 1918 年第十一期 《电车中磁针之不可靠》;《番薯试电法》 1918 年第十二期 《海船相遇之测量》 (据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及科学社网 http://www.kexuemag.com/oldkx/oldkxmag.asp “ 1915-1960 年《科学》目录”) 赵元任在留美生涯中接受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并通过撰写文章,将近代西方科技成果介绍进中国。赵元任的科学小品涉及物理学、心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各个领域,介绍了给 20 世纪科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显微镜等重大成果及一些科学理论、发明和研究方法。同时还将当时有影响的科学著作译为中文,使当时中国人对近代西方科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科学意识,也为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和信息。 在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下,《科学》杂志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科学的片断、零散认识以及片面重视应用技术的倾向,表现出对科学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不仅如此,科学方法的发现和传播价值尤巨。正如任鸿隽所言:“吾人今日之从事科学者,当不特学其学,而且学其当为学之术,术得而学在是焉” [15] 赵元任为《科学》撰写的《说时》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运用时间的科学性。《留美学生季报》转载了《说时》的第 10 章,胡适特加编者按指出:“此篇乃吾友赵君所著《说时》之第十章,全文散见《科学》杂志中,分论时间于人生个方面的关系,其书为近日留学界一大杰作,其中‘伦理时’一篇尤切于人生日用。” [16] 《说时》的议论令人耳目一新,是探讨科学方法的佳作。 由于当时中国科学还很稚嫩,高深的行文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不能达到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的目的。赵元任在撰文时就注意到这一点。他很注意语言的通俗性与可读性,这也是其文章的一个特色。他于 1915 年写的科学会话《地球圆乎?地球动乎?》就是他精心撰述的一篇科普读物。文章以“时值初夏,天气晴朗,平原远处与天穹相接,成平面与半圆相接之形”开头,用语涉双关的景物描写,为下文阐释地学知识,埋下了伏笔。文章还配以多幅插图,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科学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好文章。 为向中国人宣传国外的先进科学,《科学》还发表了一些科学小品的译作。早期的《科学》月刊中,赵元任是主要的翻译者之一。赵元任在翻译过程中,很注意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的技巧。例如,他在《科学》第四卷第四期发表的译文《七天中三个礼拜日》,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奇特的航海旅行,说明了东西两半球的“时差”问题,涉及许多天文学、地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让人们在引人入胜的描写中,获益匪浅。翻译科学小品是使科学本土化的第一步。赵元任与胡明复、任鸿隽等人通过翻译国外介绍科学的文章,向国人普及了科学知识。 三.结语 出于“科学救国”的热忱,赵元任等几位留美学生在美国创办《科学》月刊,并建立中国第一个影响重大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他们在中国科学的荒凉之地上撒播着希望的种子,以极大的热情向国人宣传、传播科学,介绍科学精神、科学效用、科学概念和方法。无庸讳言,在一个缺乏接纳科学的心理基础与知识基础的国家,普及科学的时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科学社创立初期对科学的宣传为以后国内的科学研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而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建立和科学宣传时期是最为活跃、贡献也最大的人之一。 在赵元任等众多社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社一步步发展壮大,并由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带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解放后,随着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人民政府对科学的日益重视,中国科学社认识到以后的科学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应将多年积累的财产与经验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 1959 年秋,中国科学社提出“将社中所有现存房屋、财产(计有银行存款、公债、现款等共 83,524.79 元)、书籍、设备,一并捐于政府;科学刊物则交请全国科协接办……” [17] 。 1960 年 5 月,移交事宜办妥。中国科学社资产捐赠政府;《科学》杂志由上海科协接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华岗出版有限公司 1977 年版,第 589 页 [2] 任鸿隽、杨杏佛是同盟会会员,光复后在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处工作。 1912 年,袁世凯任总统后,他们和吴玉章等人不愿去袁政府做官,于是孙中山批准他们官费出国留学。 [3] 任鸿隽 :《 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第 1 页 [4] 夏安 :《 胡明复的生平及科学救国道路》,《自然辨证法通讯》 1991 年第 4 期,第 68 页 [5] 夏安 :《 胡明复的生平及科学救国道路》,《自然辨证法通讯》 1991 年第 4 期,第 68 页 [6] 南京生物馆开幕纪念刊物《中国科学社概况》,上海明复图书馆, 1931 年 1 月刊,第 1 页 [7] 张孟闻 :《 中国科学社略史》,《文史资料选辑》第九十二辑,第 71 页 [8] 关鸿、魏平 :《 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年回忆》,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0 页 [9] 樊洪业 :《 赵元任与中国科学社》,《北京科技报》 1988 年 6 月 8 日 [10] 夏安 :《 胡明复的生平及科学救国道路》,《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1 年第 4 期,第 68 页 [11]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73-74 页 [12] 任鸿隽 :《 五十自述》,转见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73 页 [13] 任鸿隽:《〈科学〉三十五年的回顾》,《科学》 1951 年第 32 期,第 2 页 [14] 王本祥:《汽机大发明家瓦特传》,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 1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94 页 [15] 任鸿隽 :《 建立学界再论》,《留美学生季报》 1914 年 [16] 《留美学生季报》 1917 年第 2 期,转见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47 页 [17]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第 25 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