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 吴越斋主 在收藏古陶瓷的过程中,有时会遇见一些看上去很老,胎、釉等感觉都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器物,然而,由于该器物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而这种奇特之处是我们在资料中找不到的,或者说没有掌握的。我暂时把它称为古陶瓷中的“妖怪”。 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妖怪”古陶瓷的文章;《中国文物报》刊登后,接到好几位古陶瓷专家的电话,他们都非常赞同我的观点,都说这种所谓的“妖怪”,其实并不妖,只是我们掌握的信息少而已。 不久前,我在市场上又遇见一件“妖怪”,它让我犹豫了好久,想放弃吧,总感觉它除了有刻划外,釉面、胎体、器型等均是符合宋代建窑的特征。倒过来说,如果没有了一圈铭文,只要懂一点鉴赏老窑的人,肯定都会认为这是开门货。因为摊主是以杂件为主,摊上只有一二件老窑瓷,因此也问不出所以然。何况,开的价格连一件新仿的建盏钱都不到。想想,还犹豫什么呢? 回家清洗后,黑釉束口盏品相完美,制作规矩,釉面乌黑发亮,鹧鸪斑点灿烂曜目,静穆中带着一股深沉的古拙之气。 建窑黑釉鹧鸪斑盏,今人称油滴盏,根据色彩分金油滴和银油滴。北宋陶谷(903—970)的《清异录》说:闽人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由此可见,北宋早期建窑的鹧鸪斑盏,已成为当时人们的珍宝。 我淘得的这只建窑黑釉鹧鸪斑盏,从造型、釉面、胎体等工艺来看,应该说是符合宋代特征的。问题是,宋代建盏的施釉工艺一般都是施釉不及底,少见的铭文款也都是刻划或者模印在底圈足内的。因此,首先要突破的是,在宋代建盏的制作工艺中,有无外壁施半釉露胎处刻铭文这种特殊的制盏工艺。这是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佐证的。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浩瀚的资料中寻找,还真找到了这种特殊的制盏工艺。 当然这种个案的资料,也只能说明当时的确存在过此类制盏工艺。 然而,面对一圈近似于天书的铭文时,一时无法解读。草书不像草书,篆书不像篆书,只能慢慢地逐字来识别。其中“神”“太祖”等字比较容易识别,慢慢地还认出了“英武睿文”四字。 感谢百度,当我输入“英武睿文”四字时,竟然跳出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庙号:“宋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再对照一圈铭文,一下子清晰了。这草不草、篆不篆的天书,不会就是北宋几位皇帝都入神精妙的飞白书吧! 尽管施釉工艺、刻划铭文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但面对一只刻有宋太祖庙号款的黑釉鹧鸪斑盏,是我等无法确定的,或者说也不敢确定的。 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事情,值得探索和发现。首先,这只鹧鸪斑盏肯定是贡品,而且是赵宋皇家用品,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宗庙所专用。那么,在盏上刻一圈庙号款的人,是制作建盏的工匠?是督造建盏的转运使?还是大宋后世皇帝本人御书?……这又到底是宋代哪个皇帝年间的事呢?! 如果真能确定这圈刻划铭文是飞白书,相对来说,探索的范围可以缩小些。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宋代飞白书名垂青史的,只有北宋年间的12人,这12人中不是皇室就是将相,个个赫赫有名。问题是,谁见过这12人的飞白书真迹?目前只有史书记载,说“飞白入神”宋太宗,“飞白尤为精妙”宋仁宗,“余力遗意,变为飞白”蔡襄等,书法真迹却无迹可查。 当然,这种种问题的探索,仅局限于我当下的探索,期待更多的同好一起来探索。在探索中逐渐分清到底是真“妖怪”还是假“妖怪”。我想,这才是收藏的乐趣。 相关链接: 北宋北苑茶事摩崖石刻(1048年) 铭文: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宋代惠洪云;“醉捧纤纤双玉笋,鹧鸪斑,雪浪溅反金缕袖。”——宋代周紫芝;“鹧鸪碗面云萦字,免褐瓯心雪作泓。”——宋代杨万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