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使人敬畏而战栗 后土又称“社”。《礼记·檀弓上》: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社”源于对土地的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英雄崇拜相结合,因而有句龙为社、后土为社、大禹为社等说法。“句龙”古又写作“勾龙”,就是蜷曲的龙形,金文中的“禹”也为龙蛇形。东汉蔡邕《独断》卷上:“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能平水土……凡树社者,欲令万民加肃敬也。”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周代的社神以栗木制作,目的是使百姓敬畏而战栗。龙的标志性特征是蛇形鹿角,绝大多数楚镇墓兽头上有插鹿角的榫眼,吐舌,头身结构为蜷曲龙形。方形底座一方面能稳固木质头身,另一方面应为土地象征。《说文》土部:“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郭庆藩《庄子集释》:“栎,木名也。社,土神也。祀封土而曰社。社,吐也,言能吐生万物,故谓之社也。”作为土神,“社”的意义是吐生万物,这与楚镇墓兽的吐舌形象不约而同。吐舌本是蛇类的自然形态,模仿勾龙的楚镇墓兽有吐舌形象,也与土地神吐育万物有关。 湖南常德临澧九里M1是战国中期楚国封君级别大型墓葬,出土了6件形体高大的镇墓兽。头部呈虎头形、面目狰狞、施鱼鳞状纹,有龙蛇状蜷曲的曲颈、口吐髹红彩的长舌,方形底座。湖北荆州江陵县藤店M1是战国中晚期大夫级楚墓,出土了1件单头兽面镇墓兽,也有鹿角、凸目、长舌和龙形曲颈。湖北荆州江陵县天星观M2是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了双头镇墓兽:眼外突,卷眉,圆鼻孔,龇牙咧嘴,长舌下垂。这些恐怖怪诞的形象都是制造者刻意雕刻而成,与社神“肃敬”“使民战栗”一致。 社的初文是“土”字,甲骨文中“土(社)”与“且(祖)”字形相似。《礼记·檀弓上》:“祖者,且也。”甲骨文中的“祖”字写作“且”。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分析卜辞中土(社)之形状,提出祖社同源,社祭源于生殖崇拜,“土为古社字,祀于内者为祖,祀于外者为社,祖与社二而一者也”。 湖北宜昌当阳赵巷M4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出土了迄今最早的1件楚镇墓兽,其祖型有明显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痕迹。头作圆角方型,上刻卷云纹、圆圈纹图案,中立四棱柱形身躯,下接覆斗状方座。当阳曹家岗M5为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祖型楚镇墓兽头顶既无榫头,也未插鹿角。这可以与河南省淅川县和尚岭M2所出土的铜镇墓兽座铭文“且(祖)埶”相印证。 随着后人对后土(社神)的认识加深,出于对地下世界的恐惧和镇墓安魂的需要,社神逐渐变为插鹿角、曲颈、吐舌等恐怖形象。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神祇图》,绘有众多楚人熟识的神灵,如太一、雷公、雨师等。帛画上部正中央有鹿角神祇,右侧腋下有一圆圈,圈内书一“社”字。这件帛画中的社神也是头戴鹿角、张目吐舌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