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含山大城墩考古忆旧

http://www.newdu.com 2018-08-02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宏明 参加讨论

    现在提起含山县,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安徽马鞍山市一个位于江淮之间的江北小县。但是,民间故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中的昭关就在含山;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含山东关持续相争八十年,留下“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宋代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褒禅山正是含山长山中的一段;明代大文学家程敏政的《夜度两关记》,记载了从清流关行至昭关惊心动魄的经历;20世纪安徽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凌家滩文化遗址(现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位于巢湖的出水口裕溪河的含山境内……
    含山之于我的岁月留痕,起码有三层含义:一是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我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被直接分到此县的文物组;二是我的家乡怀远在汉代时有龙亢县,经学大师桓荣及桓氏的祖居地,后来在南北朝侨置郡县时被迁到了今含山的南部;三是1983年我曾在含山县北境的仙踪乡大城墩,从事了三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此文便是相关的记录与回忆。
    1982年7月底,大学毕业后的我被分配到含山县的上一级政府——巢县行署下的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工作。1983年春天,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的张敬国通知我,他马上要去含山大城墩主持发掘,因为人手不够希望我前往帮忙。记得那天我坐汽车从巢县到达含山,正值雨季,乡间土路泥泞不堪,我背着生活用品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了3公里多,终于来到了大城墩下的一个小村庄,浑身上下已经湿透。学习考古的人都知道,吃苦受累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大学时到农村实习,我们就曾被老乡嘲笑过:“你们上的什么大学啊,怎么到农村挖土呀,一定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话的人不知道,我们学考古的录取成绩一般都很高,对挖土的要求也不低。我们有专门的掘土手铲、铁锹、竹签、纸袋、标签等工具,还配有照相机、草帽、毛巾、雨靴等。考古专业的培养经费要比历史专业的多不少,仅老师与学生的比例就是1:5或更低。
    仙踪大城墩遗址位于一条古河道边,是典型的河谷边上的台地遗址,长条形,相对高差有5米多,占地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有3米多厚,是江淮之间靠近皖东的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重要遗存。根据后来邀请至此的中国夏商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先生的研究判断,最下面一层发现了相当于陕西庙底沟二期的彩陶片,距今约5500多年的史前文化。我们在考古探方里作业时,除了对平面遗迹现象高度关注,分析其早晚关系与成因,记录其出土遗物与现象,更要注意区分和观察四周剖面的地层关系与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同时还要兼顾与邻方的地层关系。田野考古发掘技术,理论上没有什么深邃奥妙之处,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认真与细心,眼勤、手勤、心细、脑勤,每日将发掘收获清洗、保管,完整填写探方记录。
    这次发掘的主持者张敬国,是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出生于珠城蚌埠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在大的区域概念上讲,我与他是老乡。张敬国当时30多岁,正是精力旺盛、年富力强之时。他与河南省后来挖贾湖遗址的张居中(后调入合肥中科大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考古所长张敏(安徽省寿县人),被考古界称之为淮河流域的“考古三张”。参与发掘者,还有文物队的杨德标和贾庆元两人,桐城县博物馆的小王等。
    为什么选择大城墩发掘?当时安徽省还没有进行文物普查,发现的古代遗址数量较少。正好杨德标是考古部主任,老家就在含山仙踪大城墩边上的村里。杨原在博物馆工作,后来到了文物队,他对家乡的环境与遗产资源情况比较熟悉。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情况,杨当时一人在合肥,老婆孩子都在家乡,逢农忙时他都要回乡参加春耕夏收秋种的劳动。如果在此发掘,他既可以一边工作,就近照顾家庭,还可以安排家人参与发掘零工和伙夫服务,一天一块多钱的补贴,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自然这都是我据情产生的合理性推测,当事人杨德标、靳永年已经相继过世,张敬国、贾庆元也已从省文物考古所退休多年。
    在大城墩发掘的三个多月,我过着充实、辛劳而又十分简单、快乐的生活。那时的条件艰苦,农村连电灯都没有,六七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里,洗澡就是用一盆水擦一擦身子。那时的人要求也不高,欲望更不多。我们每天白天上工挖土,讨论现象,晚上还要就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写笔记。记得有一次晚上加餐,别人饭后正在聊天,酒后的贾庆元伏在大方桌边已经呼呼大睡。还有一次,张敬国听说他的老师邹衡先生要到工地检查,平时很节俭的他让我回巢县,请钱仰吾所长出面,找到当时的工商局王局长,批了四瓶茅台酒和四瓶古井贡酒,每瓶茅台才15元左右。每逢周末的时候,我们或是去仙踪赶集买东西,或是去周围村庄调查,我们曾用每斤4角钱的价格买了一只6斤重的野兔饱餐一顿。我曾陪张敬国去孙家岗调查,也是一处商代遗址,在村民家里花了1元和5元买到了一个商代三足铜爵和一个灰陶绳纹直筒罐。当时真的高兴极了,为公家征集到文物就像自己得到宝贝一样。
    35年过去了,逝者如逝夫,大城墩的发掘经历仍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考古人,承担着探索文明,补充历史,连缀碎片,传承信息,辨别史实的重大责任。不唯上,不唯书,只求真的职业习惯,是我一生最可宝贵的人生经验与财富,在此真诚地感谢过去的岁月及与我一同考古的同事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